三伏过后,夏末秋初,不少“老杭州”早早将冬令进补提上日程。秋冬吃膏方,像是一年一度的仪式,近两年,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加强,到中医药机构咨询、开方的时间也越来越早。膏方为人们带来养生保健的福音,深受现代人的推崇与热爱。
“八道工序、熬制几十个小时,最后挂旗收膏,原来我们吃的膏方是这样生产出来的。”8月26日,老顾客金阿姨跟随方回春堂“年健康行”活动走进桐庐健康园,观摩百年国家级非遗制膏技艺及制药工艺,眼界大开。
一枚杏仁大的槟榔,在老药工的刀下,瞬间变成了多片,片片薄如蝉翼;一副中药,花上两天时间,配料、浸泡、煎煮、沉淀、滤渣、浓缩、收膏,熬成一罐滋补的膏方;几包中药材,一根红绳,三下五除二绑牢,不散也不松。千百年来,中医经典方加减配伍、一人一方,不变的是徐锡山、俞柏堂、陈学群等“宝藏”老药工们的拿手绝活。
创立年,见证中医事业沧桑巨变,在古城杭州,百年老字号方回春堂的长青基石,是代代恪守的匠心与良心。
04:3440余年熬膏制药恪守匠心
他是一名“老派”非遗技艺传承人
老年人、亚健康人群或因外科手术、产后及大病、重病、慢性病恢复期出现各种气血阴阳虚弱者,适合进补膏方。距离10月份开熬膏方还有一个多月,最近,已有心急的老顾客踏进方回春堂咨询开方。
“每年膏方旺季一来,一直到来年1月中旬,师傅每周都会抽一天,赶到我们桐庐膏方制作中心,把关制膏情况,有时也和我们一起收膏。”说起年过七旬的国家级非遗膏方制作技艺传承人阿牛师傅俞柏堂,徒弟刘瑞龙心底是佩服与敬畏。
从年顶替父亲进入杭州市人民药店工作时,阿牛师傅就养成了固定作息:晚上8点半睡觉,清早5点起床,8点准时上班。这位身材精瘦、留着寸头的老药工话语不多,40多年只顾在后场专心炮制中药,大家都说:“这个俞柏堂呀,一年到头只晓得低头干活,跟牛一样。”
“那时我从最苦的中药炮制学起,把中医药基本知识里里外外学了一遍。”年,阿牛师傅开始学习熬膏,那时有条件服用膏方的人,一年不过十多个。“量虽少,但几位老师傅告诉我,制膏要用铜锅、竹搅棒,中药材在煎煮前必须浸泡一个半小时,促进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解。”
没有自动煎药机,就用煤炉熬煮,一个膏方要熬几天。为了不溢锅,不粘锅,大家分班接力,全程紧盯,搅拌不停。
“以前熬膏都是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每位师傅都有一套操作方法。年方回春堂原址重建,我看服用膏方滋补、调理的人越来越多,就制定了质量标准和制作流程。”阿牛师傅定下的膏方步骤为:浸泡、煎煮、沉淀、滤渣、浓缩、化膏、过滤、收膏、装罐。还将加热器具煤炉改为煤气,保留传统技艺中的铜锅熬制、竹片搅拌,保证膏方质量。
药材浸泡最少一个半小时,煎煮两次,沉淀8小时以上,去除膏方中的杂质、泥等,取上清液继续熬煮蒸发水分,中途适时加入阿胶、糖、酒等。“膏方越浓稠,搅拌越要勤快。收膏前还要进行一次过滤,把握好火候,放入中医师开具的人参、枫斗粉、芳香类药材等,搅拌至膏方凝成一定厚度,在竹篾上有挂旗效果才可收膏。”
“膏方好不好看医生,灵不灵看药材,效果如何看工艺。”出身中药世家的阿牛师傅是个老派人,将许多“古法”作为立身之本。“以前用铜锅熬制,一罐膏方出炉需要三天,必须冷却无水汽,才能装罐交给客人。”
年,方回春堂传统制膏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年,阿牛师傅获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继承人称号。如今,方回春堂在中医思维上守正,在技术模式上创新,每年为上万人开方熬膏,煎煮实现自动化,其余步骤仍手工完成,阿牛师傅带着徒弟们,用匠心为老字号擦亮“金字招牌”。
“这一行吃的是‘良心饭、子孙饭’”
诚信行医、良心做药理念代代传承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收徒六七位,阿牛师傅既教做事,也教做人。“我父亲讲过,这一行是吃‘良心饭、子孙饭’。膏方做好后,无论患者还是医师,都无法判断出药材用料是否以次充好。做出一副好膏方,关键是立足本心,把患者当家人。”
熬制膏方是药品质量把控的最后一关,阿牛师傅不敢有半分懈怠。多年前,曾有一位顾客开了膏方,希望阿牛师傅加入自己买来的蛤士蟆油,阿牛师傅爽快答应。但在浸泡药材时,他发现蛤士蟆油并非真品,请来老主任中医师鉴定,最终将膏方成品送到顾客手上时,一并退还了假蛤士蟆油。“用药,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影响使用效果,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管是滋补药也好,治疗药也罢,都马虎不得。”
去年9月,阿牛师傅获“最美诚信浙江人”荣誉称号,在省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许可赚钱,不许卖假。”方回春堂河坊街馆长汪立源说,阿牛师傅带给企业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传承,“我们做药的思想真,底气足,不偷工减料,对得起良心。93岁的徐锡山老药师,每周还要到馆里来看一看,现场指导。馆里每周会筛选药材,去除碎末、泥屑,发现药材有虫孔、泛油等一概退回。”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诚信行医、良心做药,滋养着方回春堂这棵百年大树枝繁叶茂。
除了熬好膏方,阿牛师傅平时还忙着“师带徒”,除传授经典古方、制作技艺外,还以深思熟虑、一丝不苟的态度影响着年轻药工。“我收徒弟,一看职业道德,二看吃苦耐劳,三看技术能力。”
阿牛师傅现在的5个徒弟都是“80后”,其中40岁的徒弟刘瑞龙跟师15年,已能独挡一面。师傅的言行对他影响至深。“老底子熬膏方很艰苦,铜锅煎煮,室内环境温度高达62摄氏度。化完膏后约有半小时可以休息,但师傅一定待在最热的地方,我和师兄弟们自然不敢偷懒,一起跟进去。”刘瑞龙笑了笑,“不管跟着师傅学做膏方还是丸药,再累也不能偷懒。”
金秋10月,即将开锣熬膏,未来3个月,49台煎药机、50多名药工又将开足马力,为顾客送去健康。
“诚信是。”汪立源馆长说,医馆规定,药材总重量误差不超过千分之二,配药完成由工作人员校对后拍照上传系统,方便顾客后期追溯。年开始,方回春堂打造“阳光煎药房”,18家医馆大厅视频直播,征集老顾客到桐庐基地参观,观看每一步中药、膏方制作步骤。
一杯茶、一碗粥一送就是20年
公益姿态深化百年老字号社会价值
“亲朋好友要转账,不如喝杯凉茶,打个电话确认一下!”坚持施茶20年,今年8月11日,方回春堂河坊街馆门口,照例设摊,向过往市民免费施茶。与往年不同,今年为配合疫情防控,医馆不再设置凉茶桶,替换为凉茶包,与市公安局上城区分局联合发起“反诈宣传”公益活动。
“中医凉茶以中草药为原料,清热解*、生津止渴、祛火除湿,可以消除夏日暑气,让人身心舒爽。”方回春堂工作人员介绍,向来往的行人送凉茶,是老底子中药行的礼仪与规矩,这份初心,方回春堂已坚守20年。
新时期,百年老字号如何深化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品牌价值?推动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
一个端午香囊、一碗腊八粥、一杯解暑茶……20年来,方回春堂始终保持公益姿态,向市民宣传中医药文化理念,发掘企业价值。
“为百姓送医送药,是一种文化传承与信念。每年腊八节,我们要熬制锅腊八粥,为各行各业送去温暖与善意。”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方回春堂向红十字会定向捐赠上百万只口罩,向一线防疫人员捐赠近两万份中药防疫煎汤剂及多份人参胶囊。今年7月下旬河南暴雨引发水灾,方回春堂向杭州市上城慈善总会捐赠中药防疫方70箱,汉方精油10箱,帮助河南同胞及救援人员防范病*侵袭。汪立源认为,医馆的社会责任,一是做好中医中药,治病救人;二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中医中药行业发展20年,我们对这个行业有情怀。”汪立源说,作为一家民营医馆,方回春堂这几年一直努力资助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培养中医药人才,还拨出经费,鼓励医师科研、著书等。
近年来,方回春堂启动“春苗计划—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组织浙江中医药大学专业师生团队开发30节系列课程,由大学科班学生组成专业讲师团队进行授课,在寓教于乐中让中小学生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播下传承的种子。
老字号要焕发活力,关键在于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碰撞,离不开匠心坚守。方回春堂紧跟社会大众对于养生的个性化追求,开启电商平台,更新迭代出山楂膏棒棒糖、盲盒款芝麻丸、个性化香囊等满足年轻人养生习惯的健康新品。
回溯百年,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实体承载者,中医馆与大时代同步变迁。在这个速生与速朽交替的时代,方回春堂怀着“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的愿景,走出中医药文化自信,影响和回馈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