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科普日暨贵州科技文化月活动期间,在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院实验室,前来参加活动的师生们围着一台陌生仪器讨论着。“大家看,这就是刚刚我们提到的,用来进行中药材真伪鉴别的PCR仪。”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院徐娇博士热情洋溢地讲解着PCR仪的作用。
在中药材真伪鉴定的科普环节,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院李鹏飞博士向师生们生动介绍了中药材真伪鉴定的显微方法、物理方法以及快速高效的分子生物学手段,现场讲解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演示了分子鉴定小实验,为同学们揭开了平时接触不到的实验室仪器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我们能不能用一块植物组织培养出一个完整的植株呢?”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科普活动现场,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通过太子参组培苗,带领前来参加科普活动的同学们领略科学实验的乐趣。通过亲手摸、亲眼看,同学们发出感叹:“只知道药材长在土里,原来它们在瓶子里也能生长啊。”
在认识、保护和开发大脑的科普环节,科研人员以“为什么人类能成为万物之灵”引发同学们的思考,进而引出大脑对人类的重要性。接着,科研人员给同学们介绍了“人类脑计划”的主题——认识大脑、保护大脑和开发大脑。在该环节,同学们认识到大脑组成结构的复杂性、大脑的脆弱性,同时也初步了解了大脑的可塑性……
据科研人员介绍,目前世界各国均已启动“人类脑计划”,人类脑计划包括神经科学和信息学相互结合的研究。神经信息学是这两大学科相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其目标是综合利用信息学手段,将脑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结果联系起来,对不同层次的有关脑的研究数据进行检索、比较、分析、整合、建模和仿真,绘制出脑功能、结构和神经网络图谱,从而解决当前神经科学所面临的海量数据问题,加深人类对大脑的理解,达到“认识脑、保护脑和创造脑”的目标。而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方面具备一定优势,特别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学(如针灸等)、汉语认知与特殊感知觉的神经信息学研究等领域,相关研究正在持续深入开展。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这样的新征程中,“怎样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弘扬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是我们一直在持续研究的课题。”贵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处长蒲翔教授介绍,“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中包含中华民族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很高的,取得的效果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超过6万人使用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因此,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健康贵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贵州中医药大学将持续运用科技及大数据手段,加大对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深入研究,创新推动中医药及民族医药高质量发展。”蒲翔说。近年来,贵州中医药大学大力加强“科技+”工作内涵建设,科技特色和优势不断彰显,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苗医特色诊疗技法方药规范及苗药产品研发、风湿免疫疾病及恶性肿瘤的中医防治、心脏疾病的中医康复、中药材种质资源研究与规范种植、药食同源健康产品研发等处在国内领先水平,学校在全国中医药领域影响力扩大、美誉度不断增强,在高水平平台和团队建设、高层次项目申报、高质量论文发表以及成果奖的获得等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提振人心的好成绩,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直接资助经费万元,较年度立项数增长25%,直接经费增长26.2%,已连续5年位列全国中医药类高校前十名。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任主编、贵州中医药大学杨柱教授等任副主编的《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四版)荣获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特等奖,为4项特等奖中唯一医学类教材。
来源贵州中医药大学
通讯员*伟剡鹏英
编辑段超木
编审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