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一次电视访谈时称,不懂中医药的人诋毁、抨击中医药,让人非常痛心。
后来,他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再次专门提到了“对于社会上有组织的中医黑,要进行严格管理”。
那时候天津的张校长就像上海的张文宏,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的视野,还不为许多人所认识。
今年年初的那场抗疫,让这位年逾古稀的中医药老人声名鹊起,举足轻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抗疫取得重大胜利不久,年5月29日,北京市卫健委发布《北京市中医药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5月29日至6月28日。
一个月的开门纳谏时间里,虽然是一个地方性的法规,但是却引起了全国无数的网民的热议。主要是针对意见稿中的第36条和第54条。
意见稿第36条称,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对中医药作虚假、夸大宣传;不得冒用中医药名义牟取不正当利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任何方式或行为诋毁、污蔑中医药。
意见稿第54条称,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款之规定,诋毁、污蔑中医药,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也就是说,以任何方式诋毁、污蔑中医药,意味着可能会以“寻衅滋事罪”入刑。
中西医争议本就敏感,这种立场鲜明的法律背书,一经公布,舆论哗然。其中,法律专业人士指出了两点问题:
一、立法规范对象错误,削足适履。
诋毁”“污蔑”是针对人格权或名誉权受到侵害的自然人或法人,而中医药是一种“认识、传统、理论、方法、体系”,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存在,法律上的诋毁、污蔑,主要指向的是人格化的存在,中医药不是自然人和法人,那么该条例这方面规定的基础就不存在。
什么是诋毁污蔑?
按照词典定义,诋毁意为恶意毁谤、破坏;污蔑意为歪曲事实,造谣诽谤,败坏他人的名誉。也就是说诋毁的意思是毁谤污蔑。
但是,人们可以诋毁污蔑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名誉,却无法诋毁污蔑一个物品的名誉。因为物品是只一件东西,拿在好人手里就作好的用处,拿在坏人手里就可能是凶器。
就像美国总统里根遇刺后遗言“不是枪杀人,是人!”一样,中医药作为一种医疗的方法、理念或者药品及其组合,本身不存在名誉,只存在人如何使用它、运用它、评价它。人用对了就是好的,人用错了就是坏的,这与人有关,与中医药无关,不能削足适履。
二、过度保护是害不是爱,容易导致固步自封,有害无益。
评价的风险加大,就像淘宝只有好评没有差评,怎么去发展进步?如果治得好不好都不能说,如同孙二娘开店,那么病人还会还敢去看中医敢吃中药吗?万一治疗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不能说中医药不好,如果一说,医院或医生一生气,就报警说是诋毁污蔑,把病人罚款或拘留起来,怎么办?
任何科学,都是在批评、质疑和否定中不断前进的。不去否定《圣经》,达尔文就不会创立进化论;不去否定牛顿力学定律,爱因斯坦就提不出相对论。
疾病和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进步的,如果不允许对中医药进行批评、质疑、否定,直接把中医药镀上金装,如同舍利,奉在神坛,这与将中医药固化成神学何异?这究竟是在传承中医药还是在扼杀中医药?道理不言而喻。
针对这些铺天盖地有理有据的质疑,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当时回应称,条文遭到了误读,原文里对于处罚有很多限定,并非诋毁污蔑就要判刑,追究刑事责任的前提,是要构成犯罪。
随后,7月30日,《北京市中医药条例(草案)》公布,但相关条款被完全删除。
前天,11月27日,《北京市中医药条例》在北京市第十届大人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年5月1日施行。“诋毁污蔑中医药将会入刑”相关条款被彻底取消。
更令人点赞的是,条例规定,中医药防治将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媒体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中医药广告。
这就意味着,随着条例的实行和全面的推广,久被人深恶痛觉却又霸占银屏的“养生大师”、“名老专家”头头是道曲径通幽的“带货”,可能要失去生存土壤,渐渐消失了。
随着时代进入快车道,随着西医的强劲发展,慢火微煨的中医,近些年的确有些跟不上节奏。
中医救人命,中医也需要人救命。特别理解我们要发展中医药,光大这一中华文化支脉的心情,但凡事都要讲究方法策略。
比如此次疫情中,张伯礼院士以古稀之龄,带领中医团队,不打嘴仗,不放空炮,面对如荼疫情,毫不畏惧,身先士卒,带领中医药团队,一头扎进武汉抗疫第一线,扎扎实实用中医药辅助临床治疗,有数据、有效果,虽然并没有完全征服世界,彻底令人信服,但毕竟走出了中医药科学化循证化的关键一步。
一个正常的行业领域,应该心胸开阔地接受别人的议论、批评、验证,尤其是医学这种经验性和实证性很强的行业,更应该如此。
道德绑架并不能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发展路上也不需要这样的法律保护。一步一个脚印的抓铁留痕科学发展才是正道,毕竟真金从不怕火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