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中医可以说是起源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也有了基本的雏形,在历经千年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有了无数的著作与经典的医学案例,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技能,但是就是这样一项让无数人骄傲的中医,在现在与中医相辅相成的中药却在日本售卖,原材料80%从中国进口,制成成品再卖回中国,我们的中医究竟去干什么了呢?
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虽然现在很多的人对西医的接受和普及都非常的广泛,但是中医也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很多病面前,中医也有着其独特的位置,尤其是它独特的医学理论,至今在养生与调养方面,人们都更愿意选择中医治疗,而中医从古至今也是有着非常优秀而漫长的历史,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道家的典籍--《*帝内经》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脉象”等十多种病理学,而后在中医学与养生学通过阴阳五行结合人体生理,开始出现针灸推拿等辅助医学,而中药从中医诞生之初就存在,只是在当时被人们统称为“本草”。
医学渊源流长,那么医药相随而生,但是形成体系相对中医还是要晚上许多,我们最早的中药药典出自唐代《新修本草》,这本药典是中国最早的药典,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而在更早之前主要体现中医药学的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而在后世随着中医的发展,中医药也随之发扬光大,其中最为广为熟知的便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了,这本书可以说总结了16世纪之前的药物使用、药性等多维度的经验与临床应用,至今对医学药物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对中医药有着卓越的贡献。
但就是这样一个专属中国的医学药典,却并没有在现代社会的中国发扬光大,但根据权威期刊《中草药》数据显示,日本的中药市场,占据了全世界的90%份额,可以说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在很多国人看到之后第一时间尴尬,第二时间就会十分的怀疑并疑惑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日本从我们知道的历史开始,几乎他就一直是一个模仿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模仿者,至今他们都将中国古代很多元素与习俗都得以保留并做了相应的变化,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很多文化上都与我们同期连理枝,他们所学习吸收的文化也包括了中医学,在百年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汉方医学”,在本质上与中国的中医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
而中医在发展历程上都同样的经历战争时期对西医的崇拜,在那段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中医都进入了一段沉寂期,但是在世纪70年代后,日本发生非常恼火的一项医学问题,那就是随着日本经济发展带来的副作用,人口慢慢的进入老龄化,而且各种慢性病、过敏性疾病都有了爆发式的增长,而这些疾病在之前无往不利的西医束手无策,或者说代价高昂,也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让日本重新拿起中医,中医在这些方面有着卓越而突出的效果。加上后期中日建交,逐渐深入的中医交流让日本的汉方医学进步显著。
而对于中医的发展让日本感受到了切身的利益之后,日本也开始了大力支持中医的发展与研究,到年的时候,日本将汉方药列还加入到了日本的医疗保险,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患者只需要承担10%-30%的费用,就可以购买相应的药物,可以说是物美价廉的中药,获得了当地人的好感,也从而大大推动了汉方药的临床应用。
汉方药的应用有多广泛呢?根据日本药监局的统计日本汉方药厂就有多家,而相对应的剂多就超过0种,如此庞大的制药市场,还搭配80%日本医生会开汉方药处方,双管齐下的方式之下,汉方药的增长每年以15%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变化,也就是说几乎在日本弹丸之地,几乎是随处可见的药局、药妆店,而这些店铺中都能找到汉方药。
汉方药在日本不仅获得官方的支持,对于日本人民来说,他们自己也认为汉方药十分的有效,尤其是对于一些慢性病,而在养生保健方面汉方药也更好,相对西药的疗效上,没有什么副作用,不仅是他们的首选药剂,更是他们日常所需,因此在这样高的认知度与认可度之下,汉方药在日本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也就是在这样的发展之下,日本渐渐成为了中药的最大制造国以及最大出口国,这其中也包括出口中国,很多中国人都会选择日本生产的中医成药,中药发源于中国,但是中国在世界的份额仅占2%,这是非常尴尬的数据了,也就是在这样尴尬的数据下,我们的中医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那就是我们中医的专家们十分的追求学术成果,对于临床医学几乎少有涉猎,要知道日本汉方药在成分与药效上,几乎都可以做到透明明确化,也就是在购买的时候就能够明确这些药的作用与成分,可以说堪比西药了,但是中国的中医依旧停留在语焉不详的阶段,就一个整体的大方向,相对药效一类的十分的模糊,而追求学术成果的专家们,反而在医学论文报刊上面有着“卓越”成就,也算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典范了。
但这依旧改变不了中国中药制药的落后,虽然日本汉方药的发展离不开*府的支持与民众的普及与认可,但同样与他们对汉方药的研究与创新是离不开的,他们十分的尊重中国的古代医药的成果,在医学藏书上仅次于中国,他们为了更好的阅读和研究中药,更是专门建立了20多家的中日翻译机构,仅为汉方药医籍服务,每年出版的相应医书就有多种,可见他们对中国瑰宝的重视。
在此之外,他们每年都会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