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医之闲谈为啥生病去医院叫看病,中医是
TUhjnbcbe - 2022/11/17 21:38:00

人们经常说找大夫看病、瞧病,去医院看病、瞧病,医院找医生治病的,感觉看病瞧病很口语化,为啥这看似很口语化的看病一词一直沿用至今呢?有了疾病找大夫医治,是治好的,也不是“看”好的呀。

看病,直接意思就是找医生看看是不是生病了?看看生的什么病?看看为什么会生这个病?看看这个病该怎么治疗?看病的看,瞧病的瞧,就是望的意思,在很早以前,看病也经常说成望病,这是受到中医望闻问切以及入门看病的“望”“看”所影响的。

望,便是中医师在面对病人进行诊断辨证时最为关键的一环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便是望闻问切,望是排在第一位,望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皮肤、五官九窍,以及望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等,其中,面部望诊、舌诊更是至关重要,具有明显的中医理论特色。通过望诊,大夫对病人的大致情况就已经有掌握,然后再通过问诊、闻诊、切脉,这样便完成了一个复杂的诊病过程了。

《灵枢·外揣》说:“司外揣内,司内揣外”,《丹溪心法》讲:“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便是中医望诊的理论基础,也是望闻问切的理论基础。意思是说,疾病有什么样的内在变化(本质),就必定会有与这种内在变化(本质)相对应的外在表现(症状或症候),反过来,通过观察和分析疾病外在表现(症状或证候),人们也就可以推测疾病的内在变化(本质)。

在人们看来,中医大夫只要看看病人,看看舌头,和病人说说话,再摸摸手脚胸腹摸摸脉,大夫就知道病人是啥情况是生了啥病了,所以,这个诊断的过程,就叫着“看病”。

关于中医的望诊该怎么来望,就涉及到阴阳五行、脏腑辨证、六淫辩证等等,而且历代医家著述甚多,这里就举个通俗的:

《慎斋遗书》:凡肝热者,左颊先赤;肺热者,右颊先赤,心热者,额先赤;脾热者,鼻先赤;面有惨色者,寒;目下肿者,湿;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热相煎;身面目*脾湿热,唇青面冷是阳虚。

或许有人会问:这些病人自己也可以看见呀,哪里红哪里肿,喜欢仰躺还是喜欢蜷卧,是的,所有症状以及不舒服病人自身比大夫要清楚得多,但这些相应的症状对应着哪里出问题了病人自己不知道呀,左边脸颊红是肝热,鼻子先红是脾热,眼皮子肿是体内有湿等等,这些症状所反应出的内在气血阴阳等的不平衡,治病的过程就是找出这些不平衡,然后用药或者用针等方法纠正这种失衡状态。

从这里可以看出,“看病”的第一步,是医生从病人的诸多症状中分析判断出疾病的病因病机,虽说医生的医术很关键,病人自身也起很大作用,首先病人得准确、全面、细致地叙述自己的症状,不能自认为不重要的或者羞于启齿的症状就刻意隐瞒,或者表述不准,还有一点得强调:不要化妆!这样会影响甚至干扰医生的判断。比如本来面色苍白口唇发青,本来是气血不足或者虚寒,去看病时为了爱美涂上胭脂口红,医生看到的是粉面红唇,这样就会影响对疾病的判断。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了,中医不是把脉就能知道啥病吗?要是哑巴、婴儿不会说话的生病了就不看了?首先,脉诊只是四诊的一部分,是绝对不能代替望、闻、问诊的,而且是排在四诊(望闻问切)最后的,脉诊不能反应出病情病况的全部的。可以这样说,在望闻问三诊后,这些方面的信息足够多了就可以下诊断了,脉诊就只是个参考和辅助,或者说验证所做出的诊断。

不会说话的哑巴、婴儿,这种特殊情况下,就尽量在“望、闻、切”上下功夫,一般来说还是可以问的,询问和病人朝夕相处的人,了解情况。

上面说的好像和“看病”关系不大了,说回来。之所以看病一直沿用至今,是因为“看病”这个词突出了中医诊断疾病的方式方法中的“望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里面是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基础理论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之闲谈为啥生病去医院叫看病,中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