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国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医
TUhjnbcbe - 2022/11/7 18:48:00
中科白癜风新春喜相迎 http://pf.39.net/bdfyy/bdfyw/171020/5777863.html

中国文化

中医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老道家的典籍——《*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中医针灸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合成,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现代中医养生,针灸已经是最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但如此,针灸同时还能预防治疗各种疾病,具有修复组织、增强免疫、活血、镇痛等多重功效。

-望闻问切-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特点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帝内经》

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篇。

《难经》

《难经》原名《*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著作。被认为是汉医学之内科学经典,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医家类。因为历史因素,本书原貌不复可见,后世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分别流通。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本草经》《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一需求,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保健延衰的核心思想已经日渐引起重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重要的手段,更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能激发且无*副作用等特色引起预防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