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过年过节都要吃饺子,由于南北习俗的差异,南方更多的是吃团圆饭或者汤圆,但是在北方,逢年过节皆可饺子。冬至就快到了,北方的娃娃记得奖励自己一碗饺子,南方的孩子也奖励自己一碗汤圆。
饺子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东汉末年,湖南长沙,连年战乱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很多百姓流离失所,今天是冬至,每年最寒冷的一天,很多百姓穿着单薄的衣裳,缩在街边、小巷,瑟瑟发抖,耳朵都被冻烂了。这时,一个人匆匆路过,看到了这里悲惨的景象,又匆匆离去。不久之后,好几个人抬着一口大锅,在这里架起来,烧着水,那个匆匆路过的人,拿出了羊肉和几味御寒的药材,放进水里,羊肉熟了以后捞出来,又用面皮包成了像耳朵一样的形状,又把包好的面皮下到了汤里,待面皮熟了以后捞出来,和汤一起分给了那些百姓。神奇的是,那些耳朵被冻烂的人第二天就发现耳朵已经好了。
饺子那人把汤叫做“祛寒娇耳汤”,他见汤有奇效,就把做汤的材料和做法教给了当地百姓,后来就再也没有耳朵被冻烂的情况了,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养成了每年冬至吃娇耳,喝娇耳汤的习俗,后来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娇耳也逐渐演变成了饺子。这就是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祛寒娇耳汤的发明者
那个匆匆路过的人,叫张机,字仲景。当时张仲景任长沙太守,准备解甲归田。除了给百姓分发“祛寒娇耳汤”,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会在公堂为穷苦百姓开堂坐诊,为了纪念张仲景这一创举,百姓称张仲景为“坐堂先生”,后世在药店问诊的大夫也被尊称为“坐堂医”。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张仲景像张仲景生平及成就
张仲景年轻时曾随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钻研,医术远超其师,成为东汉末年著名的临床医学家,被誉为“医圣”。因其被举孝廉,当多长沙太守,因此也被称为“张长沙”。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治极端黑暗,战火绵延,疾病流行,因此他立志发奋学习,钻研医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攻读《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学文献,并结合当时医家及自己积累的医疗经验,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确立了中医临床辩证论治的原则,奠定了后世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人数众多、影响深远的伤寒学派。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关于这本书,莲槿以前介绍过,没有看过的可以点我的主页,找到中医四大经典那一期查看。《伤寒杂病论》名流千古,这部巨著理法方药齐备,被称为“方书之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文化更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医是中华传承五千年的灿烂遗产,不是简单地学一下就融会贯通的,知道的越多,就越会发现,中医文化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