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有人读懂笔者这篇自言自语的文章,读懂中医老师。
许多中医学子毕业后不会开方治病,有的人把其原因归结到学校教育上,个人觉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已,而不是全部。
中医学子缺乏真正的跟师,是造成毕业后不会看病的最大原因。中医的实践性很强,门派很多,经验很丰富,如果仅仅把书背会,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若要是真正学会看病,必须要师承跟师,若能得到老师手把手的指导,那就更好了。
中医就是这样,理论说的头头是道,却未必有可靠的疗效。
缺少这个师承步骤,单纯靠着自己去验证,处理一些小毛病还行,但是遇到一些疑难疾病或者重症就会觉得很无助,从头开始摸索。但是如果有师承,有老师们可靠的经验做支撑,会少走许多弯路。
比如,我最近接诊了一个活动即喘的患者,哪怕走路都会喘的厉害,初诊用了国内某名老中医的思路和处方经验,但是患者复诊时反馈没啥变化。我又仔细摸了一下脉,前后对比,脉象也没啥变化,于是陷入沉思。
突然想起我当年跟随某老中医抄方时,老师讲解某病例时说过的一句叮嘱,这种情况要加某药,如同写文章的点睛之笔。于是我在初诊原方基础上加了这味药,再次复诊时患者自诉活动即喘好了许多,只有上楼梯该略有感觉。
我跟随过许多老师抄方,有民间无证中医,也有乡镇卫生院退休老中医,也有中医药大学老教授,医院知名中医专家,也有早我毕业的师兄,我运气也比较好,遇到了脾气对把子的老师,实诚对实诚,我的老师们也乐意给我传授讲解,所以我特别感恩,也特别幸运。
中医行当,几乎没有无师自通的人,只是这个“老师”的具体形态方式不同而已!
深入中医,深入中医书籍,这时书籍就是老师。用心治病,体会用药前后脉象变化,这时病人就是老师。道法自然,运用中医象思维去分析疾病,这时大自然就是老师。看到同行的分享与交流,无论是经验还是行医感想,这时同行就是老师。当被某个疾病折腾的焦头烂额,努力去思考尝试,这时疾病就是老师。当面对确实无效的病例,鞭策自己更加努力,这时无效病例就是老师。
所以中医最忌讳好为人师,时时刻刻以学生的心态去学习别人,不抬杠,不逞能,不在背后叨咕跟诊过的老师,不存门户之见,兼容并蓄,心中追求的只有疗效,这是最基本的素养,坚持下去,坚信定会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