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著名*治家范仲淹曾有名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一人生理想一直被后世许多人所推崇,甚至还促成了很多医学大家的诞生。但在北宋,喜好医学的可不仅仅是大臣,就连皇上也是医学的铁杆粉。
以宋太祖赵匡胤为例,其虽然是武官出身,却对医学十分重视,这或许是早年行伍经历,让其认识到*队中的医官的重要性,进而连带就十分重视医学。在开宝六年(公元年)赵匡胤就曾亲自下旨编修《开宝新详定本草》。
说到本草,中国历代的本草书籍其实都源自中医四大经典(见注释1)之一的《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 经》或《本经》), 相传这本书起源于神农尝百草后积累的丰富药材经验和用药心得,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于是在最初的时候都是代代口耳相传。直到东汉,这些经典的医学经典才被当时人集结整理成书。
赵匡胤这次下旨编写的《开宝新详定本草》,其主要以《新修本草》、《蜀本草》为蓝本,进行补充和纠正(刊正别名,增益品目)。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其实和历朝历代的皇帝没什么两样,赵匡胤的厉害之处是亲自为《开宝新详定本草》写了序。
要知道一本书,尤其是医术的序言,无疑需要对这本书有非常全面的理解才能够写得出并言之有物,这件事可以看出赵匡胤在医学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借由此次,宋太祖还开了皇上为医书写序的先河,多次被后世皇帝模仿。
正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作为兄长的赵匡胤如此,那作为弟弟的宋太宗赵光义也不差事儿。他不仅在未登基前就喜爱医学,甚是还收藏了千余条名方。继位后,他又下令让各个翰林医官敬献家传验方,并向民间征集各种良方,最后由御医王怀隐等人编成了《太平圣惠方》。宋太宗不但为此书做了序,还赐了书名。
有其父必有其子,老爸能够为医术作序赐名,儿子自然也能胜任。后来在宋真宗赵恒继位以后,就开始十分重视养生。当时有一位名叫赵自化的御医,临终前将其所撰写的《四时养颐录》献给了皇帝,宋太宗于是便效法自己的父亲,不但为其作序,还将名字改为《调膳摄生图》。
或许此时一本医术已经无法满足宋真宗,所以在其不懈的努力,在众多医学著作中还挑选了两本较为经典,并组织人手印刷发行,颁布天下,把养生之术推广到民间。宋仁宗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专门设置了“校正医书局”,负责对前代重要医学书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其时整理出版的医书就达部。
而一直被人们吐槽的“书画皇帝”宋徽宗就更厉害了。他不但下旨令御医们编写《圣济总录》(卷),他还亲自上场,洋洋洒洒写了一本《圣济经》(10卷),用自己对医学的理解,总结并归纳了相关的医学理论体系和养生保健方法。
除了皇帝没当好,宋徽宗真的可以说是十分有才了,不仅书法造诣极高,医学天赋也十分惊人,对于中医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书中宋徽宗还阐述了养生要“阴阳适平”,还要重视饮食调养,起居、情志的调养,反对药石补养等观点。
这些养生论点出自任意一个医生一点都不奇怪,但这竟然出自一位皇帝。不但非常有条理,还很具有科学性,足以证明宋徽宗在医学领域已经有一定水平了!只可惜宋徽宗在医学领域研究的再好,也因为本职工作没做好,最后不但赔了夫人又折兵,还将诺大的江山弄丢了,自己也落得个身死异乡的下场(见注释2)。
宋朝皇帝对中医的热衷,极大地促进了古代医学的发展。但这背后似乎也有着许多无奈成分,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活了49岁,宋太宗赵光义58岁,宋真宗赵恒54岁, 宋仁宗赵祯53岁,宋英宗赵曙35岁,宋神宗赵顼37岁,宋哲宗赵煦23岁,宋徽宗赵佶53岁,宋钦宗赵桓56岁。
北宋9位皇帝平均年龄才46岁,虽然说古代平均寿命都很低,但对于完全不用为物质生活条件担忧的皇帝来说,着实不高,着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王朝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中一个王朝的鼎盛往往需要君主较长时间的在位,以确保治国理念的一致与贯彻力度。比如汉武大帝就活了70岁,武则天活了82岁,唐玄宗活了78岁,乾隆更是活了88岁,光是在位时间就长达63年!
或许正是想活得久一点,所以宋朝皇帝才会对医学格外上心吧。
注释1:中医四大经典虽有一定争议,但普遍认为是《*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四本。
注释2:靖康二年(年)三月,宋徽宗与儿子宋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金天会十三年(年)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附近),时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