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周仲瑛近照。资料图片
人物小传
周仲瑛,年出生于江苏如东,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医院副院长,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他投身中医药事业70余年,在中医高等教育教学、中医内科学科体系构建、临床诊疗与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夏日午后,微风从书房窗户飘进来,掀起书稿的一页。93岁的周仲瑛老先生坐在藤椅上,一手扶着眼镜,一手按住手中书稿,时而谈论观点,时而安静思考。
突然,他停下来,看着身边围坐一圈的学生,用夹着南通方言的普通话不疾不徐地问:“源于中医,衷中参西,继承发展,回归中医——你们对这16个字有什么看法?”
这本整理中的《质疑录》,是周仲瑛针对古今中医学术中的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结合自己毕生感悟作出新的总结与提炼。这16个字对中医道路的见解,正是他致力于中医学发展的一生写照。
辨证论治——
博采众长立新说
用周仲瑛自己的话说,走上中医之路,是“自然而然”。
“家世业医,幼承家训,耳濡目染。”周仲瑛回忆,尚在年少之际,他就跟随父亲周筱斋出诊,晚上则聆听父亲传授医理、医道。他从《*帝内经》到《医学三字经》,从金元各家到明清各派,边读书边随父临证,在反复体悟中感受到中医的神奇。
13岁时,周仲瑛正式随父研习中医;17岁时,已能跟随出诊;20出头,便在家乡开设诊所。但在个人业务开拓前后,他却进入中医专科学校继续深造。这是什么原因呢?
年,已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周仲瑛考入上海一所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当时沪上著名的老中医授课并临床带教,使他进一步打牢中医理论和临床功底,从中领会不同医派的特长,让他的思路更加开阔清晰。
“学中医就像咀嚼橄榄,由苦转为甘。现在回想这些学习历程,表明中医这门学问,是一个‘学习—临证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这样,医术才能不断提高进步。”周仲瑛说,在成长、临证的不同阶段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医经典对临床指导价值也不完全相同。
长期以来,周仲瑛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