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2/6/12 22:26:00
学习中医,自然要拜师。师者,包括典籍、医案、同行、名家。拜师,就要怀有敬畏之心,保持谦恭之态,将老师的中医精粹尽可能多地学到手。中医精粹包括可言传的部分,还包括非言传的部分,也就是需要学生自己体悟的部分。中医的某些认识成果,如基础理论诠释、诊断治疗诀窍等,就具有明显的意会性特征,难以用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完整地呈现出来。同那些能够写出来、说出来的言传性知识相比,意会性知识也许才是学习中医精粹中的精粹。学习者能不能成才、能成怎样的才,与意会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紧密相关。医者,意也。意,就是清醒的意识和缜密的思考,包括感知意会性知识。因此,中医习医者拜师,必须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捕捉和领悟意会性知识。拜典籍为师秦汉时期以《*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典籍,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根基上建立了中医基础理论。秦汉以来,中医理论体系不断有所扩展、充实和完善,但其核心理论框架在长期演进中并没有出现替代性更迭。典籍是中医理论之本。后世从医者学习理论知识,必须在研读中医典籍方面下大功夫,学懂典籍进而学透典籍。现今的中医学习者,拥有研读典籍的优越条件。中医药院校为学生开设了《*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古籍的选读或导读课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典籍的重要性。面对文言写就的中医典籍,一部分学生没有学懂,有的甚至没有学进去,学出了厌烦情绪;另外一部分学生却能够学得孜孜不倦、津津有味,大有所获。后者在学习方法上的独到之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导学习中的思考,从而发现和挖掘蕴藏在典籍之中和围绕着典籍的意会性知识。学贵善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不疑则不进。走心的学习者捧读中医典籍,不满足于用白话去解释典籍中的每个句子。从框架来说,他们可能对某个中医理论提出各种疑问:这个理论有没有先导理论、哲学基础?哪个治则、治法来自于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在后世有哪些发展?为什么能够有所发展?从细部来说,他们也可能对典籍中的某一句话、某个概念提出诸多疑问:这句话有哪几种有代表性的解读方式?它们的本质差别在哪里?这个概念都有哪些不一样的诠释?我对此有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长长的问题链,引领学习者问中学、问中思,从而在中医典籍中读出学习中医的乐趣,读出没有明言的真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医者终生以典籍为师,不仅要苦读,更要巧读。巧读,就是带着问题读、跟着问题走。在求学期、出道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读典籍所提出的问题由寡到多、由浅入深,从医者学而问之、读而思之,上下求索,穷追不舍,他们永远都有一种常学常新的新鲜感,从而可持续地捕捉并领悟典籍文本内外的意会性知识。拜医案为师医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有关病理、辨证、处方、用药等的文字记载,其中凝聚着古往今来众多名医基于精湛医道和纯熟医术的临证经验。多年来,中医积累了丰富的医案资源,为后世从医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珍贵学习范本。清代医学家王燕昌曾说:“名医立案,各有心得,流传既久,嘉惠无穷。盖临证多则阅理精,练事深则处方稳,此前贤医案所以可贵也。”钟情于中医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当今的从医者学习先贤的实践性知识,难的是如何感悟那些浸润在行医经验中的心得,弄明白经方加减、一人一方的内在道理和技巧。意会性心得往往不能用文字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医案仅仅提供了追寻心得的线索,能不能获取心得则取决于学习者“读空白”的能力。“读空白”的能力,来自于有意识的培养和持续不断的自我训练。中医药院校为本科生开设中医医案选评类课程,借鉴法学、管理学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进行医案分析,让学生对丰富的医案资源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初步熟悉医案研读的路数和“读空白”的要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来研读医案,是青年从医者提高“读空白”能力的有效途径。他们带着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家的指导和点拨下有选择地研读医案,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演绎、归纳,反复揣摩,举一反三,同前辈名医的思维相对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读出医案空白处的无字“心得”,捕捉名医综合运用理、法、方、药的奇思妙想,使自己豁然开朗,心领神会。拜同行为师从接受信息的角度来看,所有同行都是从医者的潜在老师。中医从医者与同行的交往,有两种基本方式,即面对面交往和非面对面交往。两种交往方式,都可以为从医者创造拜师的机会,关键是他们能不能虚怀若谷,常怀求教之心,从同行的言谈、行为和文字总结中抓取有用的信息,进而获取意会性知识。面对面的交往,包括与同事的交谈、参加学术活动聆听发言、观摩他人的医疗行为等。从医者要虚心地向同行学习,特别是要逐步学会从同行的言谈中听出“旁白”“画外音”,获得言传信息、现场直观信息之外的启迪和教益。非面对面交往,主要是阅读同行所写的文章。为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中医从医者一方面要积极思考问题,围绕实际问题撰文总结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工作体会,做研究型的中医师;另一方面要经常阅读同行的文章,了解本人所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汲取同行的先进经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过去,从医者阅读同行的文章,只能在单位图书室、公共图书馆里阅览专业杂志和报纸。现在,通过电脑、手机在家里就可以读到各种学术文献。依据“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统计,目前中国学术期刊中以“中医”作为刊名主题词的期刊有89种,以“中西医”作为刊名主题词的期刊有21种。“转益多师是汝师”,互联网为青年从医者创造了拜会大量老师的可能性。如何在巨量文献中筛选出对自己效用较高的文献,如何在同行的文章中挖掘意会性知识,从医者需要通过独立思考,反复琢磨,逐渐获得感悟。在各个数据库中,输入一个检索词,可以检索出数百数千乃至上万篇相关文献。读文献,不求其多,但求有用。从大量文献中找到对自己启发较大的文献,可以借用行家介绍的粗读、详读、取精用宏、由博反约等阅读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从医者要通过总结、对比、深思,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技巧。同行的文章,通常并不介绍如何辨识学术问题、如何选择研究路径、如何提炼结论,获得这些最重要的“文外”意会性知识,恰恰是最值得从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