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华医道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口
TUhjnbcbe - 2022/5/31 17:43:00
拉萨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lx/140108/4323254.html

主讲人:李致重

《中华医道》专家简介

国内首届中医研究生毕业(医学硕士),执业中医五十年余年,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研究、教学、编辑、学术管理,专?注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软科学、科学学研究,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临床治疗,汇通中医经典医著,热衷中医理论与临床教学。先后供职于北京中医医院,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等。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期刊编辑部、软科学研究学组主任,《中国医药学报》常务副主编。年后,在香港、台湾三所大学执教中医10年。主讲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帝内经、中医内科学、中国医学史、中西医比较、中医哲学导论、中医临床辨惑九门主要课程。其中,中西医比较、中医哲学导论、中医临床辨惑,是国内以及港、台中医教育史上的首开?李致重?与独创课程。广泛参与国内外中医学术交流,出席专题、专场与系列讲座三百余场次。累计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三百余篇;主编出版的学术专著有《中医治学经验录》《杏林真传》《中医沉思录》《中医妇科理论与临床》《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问鼎中医》;李致重教授著的"中医丘石系列"文集(十部),现已出版有《医理求真》《医医》《中医复兴论》《中医临床辨惑》《正医》《中西医比较》六部。??

《中华医道》论文系列

西学东渐一百多年来,我们至今未能在当代人类科学的整体框架上,找准中医学(即中医药学)的科学定位。近七十年来的教科书、文件里,类似中医学定义的说法大体有四种:“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医药发源于我国,是中国各族人民几千年在同疾病作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流行人们口头上的以形容词称谓中医学的说法则更多,诸如“独特”“瑰宝”“宝库”“结晶”“特色”“优势”“特点”“深厚科学内涵”“宝贵财富”“规律”“精髓”等等,这一堆美好的形容词既未能揭示中医学的本质特点与属性,也没有阐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根本区别。应该说,中医学的科学定位不明确,中医学便丢掉了自身学术继承、规范、发展、创新的罗盘。今天在这里就“中医核心基础理论探源工程”进行讨论,我以为中医学的学科定位,应该是中医核心基本理论的核心,是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工程的突破口。本人从事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近四十年,于率先发表了《论中医学的定义》一文。从通行的学科定义的逻辑原则来看,当年的定义,应该是基本合格的。年本人在香港执教中医时,开设了中医药大学教育史上的一门新课程——中西医比较。作为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三家中医31学院共同的选修课,连续为香港六届本科大学生进行了讲授。在教学相长的实践中,不断地促进了本人对于中医理论与临床体系研究的深刻认识。今天围绕“中医核心基本理论探源工程”的主题,着重从以下四方面谈一些个人的看法。衷心欢迎与会同仁批评指正!

1.回到中医学成熟时代的原典

需要说明,这里的原典,当然不是起点的点。所谓原典,即追溯到东西方哲学、科学以及中医与西医学各自走向成熟的时代,反映在各自经典著作中的概念范畴体系及其思想、观念、方法等。本人在《中医复兴论》《医理求真》《中医临床辨惑》《医医》《正医》《中西医比较》等著作以及相关的专题论文中,多次讲到“人类文化、科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过两次高峰”这一基本观点。围绕这一基本观点,重点说明如下:其一,人类第一次文化高峰在春秋秦汉之际,第二次高峰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其二,第一次高峰以哲学的成熟为代表,第二次高峰以近代物理学、化学的成熟为代表。其三,哲学研究的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现象及其规律的学问。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一部分自然科学,皆从属于哲学体系。近代物理学、化学研究的是事物在物质形态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科学。自然科学中凡以物质形态结构与功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以及制作种种“人造之器”的工程、技术学科,皆从属于近代物理学、化学体系。其四,中医学是哲学体系下的医学科学,西医学是近代物理学、化学体系下的医学科学。所以,中医学的原典是春秋秦汉时期的中国哲学以及《*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经典医著;西医学的原典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物理学、化学的成就以及西医基础理论所包含的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细胞学、生物化学等。两千多年前的东西方哲学以及中医学基础理论,与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物理学、化学以及西医学基础理论,各自都在不同的环境和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各自从源到流的发展历史。其中的“源”是根据,是理论,是科学;“流”是延伸,是应用,是技术及其经验。在人类哲学、科学发展的长河中,诸多不同类别、不同学科的比较、研究、发展,都是遵循着这种“源”与“流”的关系原则而向前发展的。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发展,当然也必须遵循始于源头,守定原典这一宗旨。始于源头,有利于本末分明;守定原典,便自然纲举目张。由中国哲学奠基的中医学原典,引领中华民族的防病治病事业两千多年。以近代物理学、化学奠基的西医学基础理论,18世纪以来逐步发展为世界的主流医学。20世纪以来,随着西医学的不断传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具有两种主流医学的国家。然而在此期间,我们没有从中西医各自原典出发对中西医两者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却在中西医结合的名义下糊里糊涂走上了六十多年中医学西医化的歧途。

2.同类学科之间共守同者求同存同的原则

同类科学,指的是东西方哲学及其体系下的种种不同学科;或者近代东西方物理学、化学及其体系下的诸多不同学科。东西方哲学的辉煌,都出现在春秋秦汉之际。后来,历史上称之为五大文明的埃及与两河文化相继走向消亡;印度文明之首的佛学文化自唐代以来走出本土,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讨论东、西方哲学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样要回到原典,着重于春秋秦汉时期以中国为代表的哲学,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一百多年来东西方哲学之间的交流、比较,至今仍然十分有限。国内近百年来对传统哲学的自虐、自残,也使东西方哲学间的交流、比较长期处于的误解或隔膜之中。在此期间,台湾辅仁大学为首的一大批汇通中西的哲学家,走在了东西方哲学交流、比较的前沿。或者说,历史将东西方哲学间的交流、比较、研究,交给了当代台湾的一大批哲学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罗光、李震、邬昆如、黎建球、曾仰如等人接连出版了多种东西方文化、哲学、形而上学比较研究的著作。由罗光、李震牵头的汇通东西方哲学的大型《哲学大辞32书》自年出版第一卷以来,现在已经出版到第六卷。这部历时近三十年的东西方哲学交流、比较、研究、汇通的哲学巨著,不久即将全部完成。仅从现已出版的前六卷分的内容之中,已经使我们看到了东西方哲学之间同者求同存同的光辉前景,看到了中医学在人类医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从而也极大地增进了我们实现中医学复兴、发展、创新的信心与力量。仅从同类学科的相互关系上看,古往今来彼此交流、比较、研究的主体,即在于同者求同;彼此之间交流、比较、研究的目标,无疑是求同存同基础上的共同发展。因此可以说,不同时代与区域的同类学科之间同者求同存同,应当是各种专门学科在交流、比较、研究中,不断发展、创新、完善的必然过程。每一位学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学习与进步,其实也是这样。一个人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累积越广、越深,他在本学科发展上所累积的潜力便越大。在本学科知识广泛、深入的累积中,他必然会发现专业领域里的种种差异或不同。于是在他头脑中的比较与思考,同样是在同者求同的愿望驱使下,一步一步地迈向更高水平的存同。同理,诸多学者之间同者求同的学术交流、比较、研究,当然也是同类学科在存同意义上发展、提高的最好方式。同类学科里,彼此之间的差异或不同,当然是枝节性、局部性的了。在多数情况下,往往只不过文字、语言表述习惯的差异而已。经过修正枝节的、局部性的,或者文字、语言表述上的差异或不同之后,也便自然而然地回归于同者求同存同的主体目标上来了。应该说,同者求同存同,是历史上、国内外同一学科发展、提高的基本原则或普遍规律。东西方哲学之间的交流、比较、研究如此;不同国家、地区在物理学、化学之间的交流、比较、研究也如此。东西方现代医学(西医)之间的交流、比较、研究如此;中医学(包括其他传统医学)之间的交流、比较、研究也如此。往后中医学真正走向了世界,世界各国之间的中医学交流、比较、研究,当然还是如此。

3.不同学科之间信守异者求异存异的原则

异者求异存异,是不同类别的学科之间,交流、比较、研究的主体,其根本目标无疑是存异。在维护国家、社会、团体,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彼此关系时,人们常说“求大同、存小异”。这里的求大同、存小异,主要目的在于趋同,而存异只是局部性、策略性的。这与不同文化、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比较、研究的出发点相比,不应当混为一谈。不同文化、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比较、研究的核心当然在于存异,其目的自然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年,美籍周策纵先生在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提出,各种文化科学之间应当坚持“求同异、存同异,同固然好、异更可喜”的原则。同一年,费孝通先生有四句极具影响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这些提法与我们这里所说的异者求异存异,是完全一致的。在人类文化、科学历史的长河中,研究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现象的哲学,成熟在前;研究具体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物理学、化学,成熟在后。哲学与物理学、化学之间,各自有各自不同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不能以哲学与物理学、化学各自不同的历史过程与发展轨迹,来评判对方的是与非、优与劣、存与废。世界上没有人用物理学、化学的观念与方法,解释哲学的对立统一、质量互换、否定之否定等;世界上也没有人用哲学的观念与方法,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分子的合成与分解、铁元素的结构与功能等。哲学孕育下的中医学,与近代物理学、化学孕育下的西医学之间,当然也是如此。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相互区别,说到底只是一把解剖刀之差,也就在对人体进行解剖还是不解剖这一点上。可以说,一把解剖刀将人类的医学科学,分成了研究人身整体的以变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中医学,以及以研究人体局部结构与功能为对象的西医学。于是形成了彼此务必并存并重,两者不可通约的两大医学体系。中医学当年没有精准的解剖刀可用,从此人们抓住了人身整体水平上的运动变化的现象。也就是展现在中医工作者眼前的生命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亦即中医学所称的证候。于是中医工作者在哲学的指引下,从人身整体水平上的证候出发而向上探求,逐步懂得了“天道之人”“人道之人”“个体化之人”的整体生命之人,形成了以藏象为核心的中医学基础医学理论体系。西医工作者因为有理想的解剖刀可用,从此走上了整体水平之下。展现在西医工作者眼前的是层层深入的人体局部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及其各自的结构与功能。于是在物理学、化学的指引下,把层层见到的结构与功能加以总结,形成了西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讲到这里,如何对待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的科学性呢?《大学》围绕“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展示的讨论,智慧地概括了人类科学发现的全过程。首先,人类一切知识的获得,皆始于“格物”。“格物”,即分门别类的研究事物;而其中的“格”字,包含着严谨地度量、鉴别,准确地加以区分的意思。其次,当人们将天地万物区分到细而又细、准而又准的极致之时,人类对每一具体事物认知上的新知识,便由此而产生了。所以将分门别类之后而累积的知识,以相应的概念、范畴体系表达出来的,人们便称之为科学。由此可见,知识就是科学,科学就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一把解剖刀就像一个“格”字,把医学面对的人分为两个不相交融的研究领域,或者两种不同的研究对象。中西医各自在原理与特长上的区别,各自在生存、发展、方向、道路上的区别,全是由这一个“格”字决定的,也就是在研究对象的独立性或相互区别上。基于上述,倘若在成熟的不同学科之间,用一者的观念与方法解释或改造另一者的知识体系,无疑是颠覆科学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的错误做法。所以当代流行的中医西医化,严重背离了异者求异存异的基本原则。

4.打开中医学复兴的突破口

一百多年来,人们常常将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错误地归咎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由此患上了严重的民族文化自卑症。这种将现实社会的挫败加罪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令人倍感痛心。当代中医学的不断衰落,就是这种民族文化自卑心理衍生而来的苦果。摆脱这一苦果的羁绊,明确中医学的科学定位,便成为当代中医核心基本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在这一突破口上,明显地给我们摆着三项具体任务。其一,要不失时机地医治学术界的传统哲学贫困。35当代不少人头脑里的科学观,其实是严重残缺不全的。当代诸多辞书关于科学的外延性定义基本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显而易见,自古以来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基本上皆属于哲学体系下的科学。况且,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变化着现象,以揭示其内在本质的学问。因此成熟于春秋秦汉之际的哲学,是人类科学之母,是科学的科学。两千多年来,一直引导着人类诸多具体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尽管近代物理学、化学及其体系下的科学十分繁荣,然而不论从哲学概括的高上看,还是从哲学的思维逻辑上看。近代物理学、化学体系下的自然科学,无不受着哲学的支配。离奇的是,近百年来的中国人民已经将传统哲学在故土上连根拔起了,已经将传统哲学与当今这一时代的血肉联系,人为地切断了。这正是当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裹足不前,甚至难以自保的主要原因。其二,要果断告别中医领域的近代科学主义思潮。近代物理学、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到近代科学与近代技术,将人类带到了物质文明空前繁荣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里,也使许多被近物质文明冲昏了头脑的人们,患上了严重的近代科学主义病。因而使当代许多人头脑里科学观,已经严重残缺不全了。在许多人的下意识里,只承认近代物理学、化学派生的自然科学与技术是科学的,反而将哲学以及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哲学体系下的自然科学,不自觉地排斥于科学的大门之外。当代近代科学主义思潮的严重泛滥,便是这种残缺不全的科学观所酿成的时代苦果。人们戏中西医结合名义下的中医西化的泛滥执迷不悟,就是这种残缺不全的科学观和近代科学主义思潮的典型表现。毫无疑问,这也是当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最大障碍。其三,要彻底改变当代学术界文化精神溃败的问题。当代中医学术界文化精神的溃败,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中医界自身的特殊原因。本人在《医医》一书里对文化精神是这样表述的:“文化精神就是只对文化负责,不为功利所使的一种彻底、纯粹的治学态度或学究意识”。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应当是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近代以来,中医核心基本理论的研究项目得不到重视,得不到经费的支持,则是中医学术界文化精神溃败的另一个特殊表现。因此,我们组织这样一次会议来研究“中医核心基本理论发展”的问题,与会者不为功利所使而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就是中医文化精神复苏的具体表现。习近平主席十分重视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他把中医学的复兴,视为打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然而中医学这一把钥匙,自身已经生锈多年,而且锈得很严重。今天我们研究“中医核心基本理论发展”,就是要让这一把金钥匙,重新闪亮发光。最后,愿我们怀着对中医经典著作深厚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尽快排除摆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口上的三大难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全力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快步前进。(.9.30于北京)

《中华医道》是以探源中医核心基本理论为主题的系列学术会议,由广东省健康中国研究会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等多方资源和力量共同创办。为创新中医药话语体系,深耕厚植中医药文化,自年起,已先后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阴阳——至简之大道》、第二届《五行》、第三届《气的思想——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及现代认识》。会议聚海内外相关优秀专家学者研究之精华,围绕中医药基本理论核心命题,跨领域、跨学科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以书籍、纪录片、专访等形式,以期在交流中产生高水平成果,为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新视角、新思路。学术成果正在进一步整理中,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医道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