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ldquo四诊合参rdquo
TUhjnbcbe - 2022/5/6 15:17:00
程少为挂号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05703.html

近来发现很多对中医的误解,有人听说身边有中医,见面即手一伸,“帮我把个脉吧。”

很多人在识别中医时,首先就看这位医生会不会把脉。甚至有些人不肯讲述自己的病情,要中医从把脉中完全解决诊断问题,如果讲对了,就乐意接受治疗,如果医生迟疑一下,或多问两句,病人就以为这位医生不高明,对他怀疑或丧失信心。在中医领域内,确实也有个别中医不要病人讲病情,单从把脉判断病情,以为如此就能表现自己的本领,但实际上,中医讲究的是“四诊合参”,单单把脉并不能了解到病情的全貌。

如《医宗金鉴》:“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明确提倡四诊“合参”,又说:“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医者明斯,更能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要“见病知源”一定要“四诊”结合。

今天介绍一下中医的“四诊”和“望诊”的具体内容

一、把脉有那么“神奇”吗?单单从把脉就可以“把出”身体的病机的全貌吗?

这两个回答都是否定的。

1、这可不是在“算命”,那中医把脉是“把”什么?

把脉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一件事情,并不用关起门来当做一种神秘的东西。一个正常的人,他的脉搏每分钟该跳几次,它的压力大小,抑或它冲激脉管壁的幅度和强度等等,都有它一定的规律,一定的”常数”。如果全身或某一部分发生病变时,这种规律,就会遭到扰乱或破坏,这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古人根据无数的临床实践,把病理性的脉搏归纳为二十多种,虽然其中有一些确有”心中了了,指下虽明”的情况,但基本精神则在于掌握脉的”至数”(亦即每分钟跳多少次),脉位的高、低,脉状的大、小、长、短、曲、直,脉势的有力、无力、流利、不流利这几点而已。

从至数方面说,一般以一呼一吸四至为”平脉”(即平常无病的脉)。如果超过此数,则称为”数脉”(数音shù),数脉一般应属于”热证”,表示全身或局部机能的亢进;不足此数则称为”迟脉”,迟脉一般应属于”寒证”,表示全身或局部机能的衰退。

从脉位高低方面说,中医以轻轻下指,脉搏却跃然指上的情况为”浮脉”,病理生理的倾向集中在体表,属于“表证”;以重按才可能摸到的情况为”沉脉”,病理生理的倾向集中在体内,属于”里证”。

从脉状大小方面说,脉波在指头下幅度大,即称为大脉,属”气虚”;幅度小即为脉小或细脉,属于”血虚”。

从脉势的有力无力方面说,有力的即属于”实证”;无力的即属于”虚证”,至于怎样是气虚、血虚、实证、虚证,以后我们还要谈到,这里就不多提了。

总起来说,中医的脉名虽多,都可以归纳在以上几个范畴之内。如芤、滑、洪脉可归到浮脉类,伏脉、濡脉可归到沉脉类,缓、微、濡脉可归到迟脉类,弦、紧、实脉可归到数脉类等。而脉的形状又须和脉势相结合,同一脉形,有力、无力所反映的病态,是有很大出入的,如浮脉有力主风,无力主虚;沉脉有力主食积,无力主气;迟脉有力主疼痛,无力主冷;数脉有力主热,无力主疮等等。

2、为何单纯把脉不是一种“完整的”诊断方式呢?

上文说到的,中医讲究“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诊,是调查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种诊断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应该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四诊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临床运用时要“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下图是从日本汉方医学诊疗书中截取的一张图片(非常形象生动)

《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这段的意思是说中医四诊,如果能通过观一个人的气色就知道其症结所在的大夫称之为“神”;通过听患者的呼吸、气味就知道其症结所在的大夫称之为“圣”;通过对患者进行症问询而知其症结所在的大夫称之为“工”;通过把脉才知患者症结所在的大夫只能称之为“巧匠”而已了。因为单单“把脉”并无法全面判断疾病的“全貌”。

《难经》又言:“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意思是说,望诊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如痰、粪、脓、血、尿、月经和血带等),来推断疾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听觉和嗅觉,观察病人说话的声音和呼吸、咳嗽或者身体、器官散发出来的气味等,作为判断病证的参考。问诊是医生通过跟病人或知情人(亲属),了解病人的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断依据的方法。切诊主要是切脉,当然也包括用手部对病人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诊。即

二、望诊的意义。

传统中医会从外观“望诊”去判断大概身体有什么问题,如上文所说的望诊,包括望神色形态、望动作举止、望舌荅、望舌色,这都属于望诊。一些关键病、疑难病,尤其是危重病,望诊特别重要。

其中,望神方面,比如面色发*,则偏于气血亏虚,或者湿热蒸熏;脸色苍白,则偏于缺血、或失血过多;面色青白相间,则偏于寒症、痛症等。

还有望躯体形态,比如弯腰驼背则气虚;站立不稳、抽动则肝风内动等等。

望舌方面,有望舌苔,如白苔、灰苔、黑苔、*苔等;望舌色,如红舌、绛舌、黑舌;望舌体,如舌体有胖有嫩,舌质有紫、有红、有淡之类,如舌绛红,一般来说有热入营血情况等等…

当然,还有望五官,这个方面相对偏于“相学”,就不多谈了。

具体如下图

然后我们既可以通过“问诊”和“脉诊”再去加以判断。

举笔者临床望诊的例子:

1、如有见一病人,耳后到下巴周边有不少痣,脸色又比较黑(暗沉),就问他是不是有腰、腿部的酸疼,他一听到就很惊讶的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的腰长期酸痛得很厉害。”实际上,并不是我的经验,而是来自于《*帝内经》:“青黑为痛”,而下巴到耳后的部位是“肾区”,有痣说明肾虚,所以就有容易诊断为有腰、腿部的疼痛。

2、又如曾经见一个小朋友,原本是单眼皮,突然变成双眼皮,但是他肚子一直不舒服,食欲不振。我去他家刚好看到,一般如果单眼皮而突然变成双眼皮,常预示身体素有积滞,郁而化热,因为上下眼睑属“肉轮”,《证治准绳·杂病》:“肉轮者,目睥是也,中央戊己、辰戌丑未之土,脾主肉,故曰肉轮。”若脾胃积热日久,热邪上蒸于眼睑,则眼睑气血充盈,眼皮由单变双。随即就开了一副保和丸汤剂加减,喝了以后,拉了两次肚子,食积之热去,脾胃自安,眼睑就恢复正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ldquo四诊合参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