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中医健康管理师,中医康复理疗师,心理咨询师》考证←点击链接查看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双桥罗氏”正骨培训班招生简章←点击链接查看
究竟是顽疾进化的太厉害?还是我们对自己太漠不关心?为何高明的老中医说:病不过两类,病人不过两种呢?让一起听听八十岁老中医送给病人的真心话。贾老八十多岁,生活自理,眼不花,耳不聋,背不驼;不是医生却有着医者的胸怀,医道的深刻。老师说他拜访贾老最大的收获不是医术上的精进,不是医道上的理悟,而是收获到从所未有的淡定。贾老说:我虚度八十多个春秋,见过人世间种种,总而言之,人这一生,忙忙碌碌,若失去了心头的淡定,一切都不再受用。老师问贾老说:遇到治不了的病怎么办?老师问道:找自己看?怎么看?贾老想了一下说:有句话叫“小病从医,大病从死”,人这一辈子谁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生死把病老都包括进去了。要是能把握生死,那大病小病、早衰晚衰,都不算是什么事儿了。贾老反问一句:你一天要看多少病人?老师说:曾有术士给我算了下说,一排长凳三十六人最宜。现在经常都超出这个数目。贾老笑着说:在我看来,你每天每年都在看两个病人。老师沉思……贾老说:病有千般,不离阴阳。人有万种,总是名利。《伤寒论》上说:“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为名利是务。”这病看来看去,不是名病就是利病,也没啥搞头。在我看来,治名利病比治身体病要重要些。贾老说完,哈哈大笑。我们听了后,也警醒不少。想到我们学医的人都知道《伤寒论》,都会用到里面的方子,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把《伤寒论》的序言读懂读透呢?张仲景当时就在悲叹:“趋世之士,驰尽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张仲景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感伤的可不是表浅的生死,而是人心的沦丧,以及世风的难救。
老师说:我看最多的病人都是年轻的时候,长期身体透支过度的。现在医疗保健应该说是相当好的,从古到今很难有现在这么好的卫生条件,但病却越来越难治。
经常有五六十岁的人来找我开壮阳酒;有颠倒昼夜脸上长满痘的人来找我开美容方;有三高却经常应酬于歌舞厅的老板来找我开降三高的药;还有常年喝酒抽烟的病人来找我开清肺护肝的中药;甚至还有父母买着油辣条给小孩子一边吃一边找我治疗食积。当然还有暴饮暴食,无肉不欢,乃至身体吃走形的贵妇来找我开减肥茶……我虽然觉得自己医术每年都在长进,却发觉很多疾病已经远远超出药物的治疗范围。难道我们医病用药这条路子走错了?贾老听完后说:这条路没错!他们会病,是因为他们被身体的欲望牵住:他们知道来找医生,是因为他们恐惧死亡,害怕因为身体的病痛而失去享受各种快乐。我早年也做过多种工作,也曾经因为工作而严重透支身体。后来想想,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舒适安定;但拼命地工作,不就反而事与愿违了吗?为工作而工作,反倒失去了原有的安定。这样,追求的东西,跟原本安定生活的方向却越来越远。正如下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年轻人都很迷糊,等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有些清醒了,才知道所做皆非,虚度光阴。这样的觉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永远都是来得太迟啊。老师又说:病人都不容易,他们有些找遍全国名医,眼神里充满焦急、恐惧与不安。我可以肯定这眼神里面病痛不会超过三成,另外七成都是对疾病与死亡的恐惧。贾老说:没错!境由心生,心灵是引导身体的。心扭曲恐惧,身体就随着扭曲恐惧,小病变大;心淡定从容,身体就跟着淡定从容,重病变轻。老师说:贾老的意思是生病的人比平常人更需要淡定,医生最好是不仅能给病人医药关怀,还能让病人减少对病、死的恐惧。贾老点头继续说道:医生要修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任何物质的帮助都比不上一颗真心的关怀;在真心的关怀下,去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让人得到真正的温暖。如果医生跟病人只是在做利益交换,那么医生跟病人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大家都是输家。从人的一生来看,每个人都会死,死的方式各不同。有很多人荡尽家产,希望活下来,结果发现不过是加速了死亡的速度。?我一个朋友得了食道癌,在医院里面医生说活不过三个月了。这老朋友家属也没有跟他说是得重病,只是拿了点药回家。回老家跟他说,没啥大事,吃吃药就行了。这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也是蒙在鼓里,天天还下田地里干活。结果三年以后仍然健在,医院很难堪,还怀疑是不是下错诊断了。倒是很多根本没有食道癌那么可怕的病,这些人反而被吓得*飞魄散。所以做医生最大的能耐不是断病人的生死,而是即使面对死亡,也能让病人的心平静下来。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国医大师拜师、传承工作室申报、国际针灸师、卫生系统岗位能力证书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