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形成中医养生思维观念是学习的第一要务
TUhjnbcbe - 2021/9/10 21:09:00

中医养生不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发展形成的,因此学习中医养生,必以形成中医养生思维观念作为第一要务。

以下内容节选自亿草中医养生基础课程《树立中医养生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深深融进我们每个华夏子孙的血脉,主讲人邓林老师从文化的高度讲解了树立中医养生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课程高屋建瓴,引发了许多的共鸣,同时拣择摘录于文末。

西汉时期董仲舒归纳、发展、凝练了天人合一学说,天人合一学说包括:天人合德、天人感应、天人同构。天人合德也就是说天之德即是人之德,人之德即是天之德。在《易经·系辞》里面讲得很清楚。天地之间最大的德是什么?就是生。

生就是生生之机,天地生万物,一视同仁,所以这种生之大德后来是所有儒释道里面最终都要阐述的,也就是说生的表现就是真善美,生之大德的表现就是真、善、美,那么为什么说行善积德,最后能够得大道呢?很多人从阴阳层面来讲不是善和恶相对吗?为什么行恶不能够回到天地之大德呢?不能顺应生呢?

这个从公和私的角度说得很明白,也就是说生是为公的,为众生的,为天下所有的万物的,所以它生的时候,不为自己,这就是生。所以讲行善积德能回归大道,因为行善是为众的,不是为己的;而行恶是为己的,例如,我看到银行有钱就去抢银行,这是为了己得到更多的钱,买更多的东西,这就是私。

所以为什么说行善能够回归大道,回归大德,因为道是不显的,它以德彰显,当然德有千千万万的德,各行各业有各行各业的德,儒、释、道都各有各的德,人有人的德,养生有养生的德,回归到最后大的,就是生,所以叫做生生之机,我们养生也要养这个生生之机。养的就是用人、物这些生生之机的载体,让生生之机更加旺盛,这就是养生。

从大的养生角度来讲是符合天地之道的。因为天地之大德,得道之显,显就是德,这都属于天人合一观。我们人怎么和天地合德呢?就要行真、善、美,行善积累福德等等。儒释道皆是如此,当然道家是顺应自然,顺自然而生,因为它顺的是自然之德,儒家是顺人伦之德,仁义礼智信,佛家是超越之德等等。所以各有各的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目的都是要合德。

所以在儒家,在董仲舒天人合一观里,他就提出了“天人合德”,所以当我们能和天合德、和地合德的时候,我们讲天就会讲地,讲天其实地就在了,它们是对应的关系,这就是天人合一观的一个具体的显现,合德的意思。然后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我们如何能够达到这个生生不息呢?能够和天地合德呢,那就要合一。怎么合一,那就要具体的方法,例如五运六气、河图洛书、二十四节气、八卦等等,这些都是天人合一学说的具体的运用。

中国文化所讲的这些基本思维观对我们的意义,其实这就是形成东方独具特色的生命的内求的文化体系,它和西方的向外、向物的追求是不一样的,西方的文化体系所追求的只是一个物的层面,它通过对物的表面之后的真相的把握,产生出来的现代西方科技文明,也叫科学文明,这是现代的一个标准,它是属于物的层面。

而我们东方的文化体系因为我们之前所讲的这些观念,东方人的这些认识,他认识到了天地宇宙之间的天人合一,取象比类,气一元论,所以古人就认识到天地万物皆是通神灵的,天地万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演变的规律,天地万物都遵循了天地之道在运行着,如果我们过度去干预,人为的破坏,我们是要受到天道惩罚的,所以我们的圣人们对那些奇淫巧技都是极其排斥的。

墨家是最典型的,墨家的逻辑学和手工学,墨家的科学精神是很了不起的,如果中国诸世百家当中,墨家能够真正发展起来,中国的科技文明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早就是世界之巅了,就是因为圣人们认识到了这些东西的发展对物的追求,会使人们的欲望极大的彰显,物的一面最大的彰显,最后使人们的欲望无穷无尽,踩着油门直接向前冲,最后冲向的结果就是毁灭、就是死亡。

所以中国文化层面对这些都是一直在克制的。而西方自从文艺复兴,就是中国的明代开始,工业时代开始,之前的神学统治,文艺复兴强调人定胜天,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了不起性。所以人性、人欲过度的彰显,导致了个性的解放以及文明的昌盛,昌盛的结果物质极大化了,我们人在物质方面是自由了,但是这个自然的破坏,外界的伤害,地球生态的破坏,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所以天灾人祸,特别自然灾害越来越多。这就是天道所反应的天人感应,天人合德的一种制约性。

所以西方的大科学家们,包括哲学家们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想在东方来寻找智慧,所以现在东方的智慧在西方很流行,像老子的一本书仅次于易经的,现代西方认识到老子这一块比较理想主义,很难回得去。要回归自然,要老死不相往来,要丢掉电脑,现代人做不到,所以他们又把目标盯向了孔子。

孔子的这种理想,这些方面的学说,这一系列的人与人和,和而不同,世界大同的观念在影响着整个世界各个民族,包括我们现在的一带一路方方面面都是如此。所以以后中国文化一定是要昌盛的,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毋庸置疑的,听过湛老师讲过三元九运大家都知道,现在大家也已经看到苗头,中国文化第三次大复兴之中。

而这种文化是一种和而不同,世界大同,是和平、和谐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体系,所以世界也需要中国这种文化体系来帮助世界走上真正比较详和、安宁,走向求同存异,走向能够共生共荣的状态。所以在这些观念指导下,我们应该知道怎样来度过我们的一生;我们应该怎么样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应该怎么样通过中医养生把自己养好;我们怎么样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怎么样不断地提升自己。

思维观决定眼界,学习中医基础所应具有的思维观让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和天、和地、和人。让我们的人生无论是现在或者未来都更加和谐圆满!

中医养生基础观念的讲述,引发学员们对于中医养生及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大家共同分享思考感悟,互相启发。节选了一些精彩分享,愿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养生,受益于中国文化;自主健康的同时,也升起对生命的正见。

人们应天时,顺地理,即顺应日月运行,随日月星辰、太阳地球的运行变化,而调整自己的一切行为,顺应四季更替,寒来暑往,白天黑夜,身心一切行为与天地运行不息的规律和谐统一,实现人们健康长寿,无病无灾,幸福圆满的人生崇高理想和生命更高层次和境界的美好愿望。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王思尹)

天人合一。老师这次站在更高层面去讲,可以说是耳目一新,甚至是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以前,我觉得天人合一,就是做到《上古天真论》中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天睡人睡,天醒人醒,与天地同步,原来这都是从身体的层面去理解,这些都只是利己,今天听了,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间,最大的德就是生,生而不占有,为天下所有的万物,是利他,利大众。德有千千百万万万,各行各业有各行各业的德,回归于大道,道以德的形式彰显,天人合德,天人合一,就是行真善美,行善积德,这一个指导太重要了。(叶焕开)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源。人的脾胃之气为本为土,它是属于中气里面的,气往上走,升上的宣通的属于阳,收敛的沉降的聚合的气属于阴,气通了血通,血热了血会通会有气,推动血液流动,推动脏腑之气周流会形成经脉之气,阳气在体内到一定程度后,一气周流,人就健康。(张琨)

一阴一阳谓之道,生生不息谓之易。一阴一阳邓老师用了中气很足,铿锵有力的语言提醒我们是:在一的层面谈不是二的层面谈,以前我都是认为在二的层面谈,是对立的,没有想过是对待的关系。还有阳在不在位,相火在不在位,是生命之根。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多考虑让阳气的畅通,一气周流。(张玉琴)

感悟阴阳是需要用心体会和发现的,万事不离阴阳里,玄机尽在五行中,阴成形,阳成气,我们看到的身体,物体,桌子都是由阴组成的,用现代科学解释阴就是粒子,阳是一种波态,整个宇宙我们只能看到百分之4有形的东西,所以我们肉眼看到的东西相比于其他看不到的物质真的太少了,眼见的不一定为“实”。看不见的东西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个世界。悟了道的人对阴阳的理解就更深了,能够从身边简单的事物看到阴阳,看到至简至深的道理,从人走路脚步的一抬一放,芭蕉叶,山的向阳面与背阴面,可以说阴阳无处不在。一年四季的变化更是阴阳的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天按照时令也有四季。(朱楠)

不管天人合一也好,还是气一元论也好,阴阳五行也罢,都与邓老师讲的道有关,都是由道演化出来的,道生一,一为一团气,清气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阴阳就成了,阴阳成了,天地就成了,原来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道,离不开阴阳!“万事不离阴阳理,玄机尽在五行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云峰)

取象比类,邓老师讲如果有堆垃圾有蟑螂老鼠,中医是把垃圾堆清理铲掉,所以说中医是在改善我们人体的环境,从而改变体质,人才能真正健康。(章兰菊)

人同样需要唾弃一切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负能量,阴阳五行中内五行与外五行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扼杀掉外五行关系中生出的怨恨怒恼烦,内五行才能达到五志安和。也是老师经常教导的去习性,长天性。负面的、消极的情素多了,身体里就装满了阴面的物质,导致我们身体的阴阳不平衡了,不平了,人就生病了。(蔡非燃)

除了人与自然的合理结合之外还要考虑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就是老师常讲到的性,心,身之间互相的联系与制约。那无论我们要解决身体的痛还是让性心身达到平衡,我们都要了解,学习,更要明理,然后才能运用好阴阳和五行。(侯春霞)

行善积德为众就能回归大道。道以德为显,养生养的就是生生之机。湛老师倡导的“日行一善”是符合天地大道的,生发我们的德气,长养我们真善美之气,是非常重要的养生之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是天人合德的结果。(任莉)

邓老师也一再的强调:佛家有佛家的德,佛家是出世的,圆满的超越之德!儒家有儒家的德:儒家讲人伦,仁义礼智信!道家有道家的德:道家讲顺自然之生,顺应自然!养生有养生的德:顺天而行.道之显,显就是德!各家各派都是要养这个“德”与天合德,与地合德,与人合德!(周丹阳)

万事万物不离阴阳,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就是饮食,起居,情绪,心态对养生的重要性。(李伶俐)

真正的养生就是传承文化,只有文化是可以一代代传承下来经久不衰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多的中华百年老字号,一碗面可以传承几代人?经典可以流传几千年,这些都是传承的力量!值得一辈子体会、一辈子都要去树立一种观念。(张英)

(课程内容由亿草中医养生基础课程义工团队整理,本期特别感谢周小芝、刘娜、范春草)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形成中医养生思维观念是学习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