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刊载于《中医文献杂志》年第2期31-34页。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孙莹曹瑛
编辑推荐语《外台秘要》第十一卷收载消渴方86首(含味中药),本文从分类、用药、治疗、饮食禁忌、养生调摄等方面对其整理分析,发现晋唐时期治疗消渴病的基本大法是以益气清热、养阴生津为主,辅以潜阳、固涩、渗湿等。
以下为正文﹀
﹀
﹀
《外台秘要》集汉代以来晋唐医方之大成,保存了大量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为后世挖掘中医宝库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其所载“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是世上现存最早的关于消渴病尿甜的文献记载。《外台秘要》不仅对消渴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进行了全面而翔实的总结,而且对消渴病的饮食宜忌、预防调养等方面也做了详述。
本文通过分析《外台秘要》第十一卷消渴病十八门中所收载的86首消渴方的用药特点,希望为日后提高临床疗效、优化处方提供参考依据。
消渴方分类
《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将消渴病分为三类:“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开创了消渴病上、中、下三消的辨证分型先河。《外台秘要》消渴门中收载上消相关方剂33首;中消相关方剂5首;下消相关方剂32首。此外,尚有消渴并发症痈脓诸疮等相关方剂16首。
用药原则及用药特色
通过对86首消渴方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晋唐以前医家治疗消渴病的基本大法为益气清热、养阴生津为主,辅以潜阳、固涩、渗湿等法。其中上焦多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瓜蒌、麦门冬、生地*);中焦多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石膏、知母、*连);下焦多益气温阳,滋阴固肾(人参、*芪、牡蛎)。
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为瓜蒌、麦门冬、*连、甘草、人参、生地*等。此外,《外台秘要》中也大量应用了人参、*芪、牡蛎等药物。
治疗特色
从药物功效角度来看,《外台秘要》所引消渴方中,使用最多的是补益药,而补益药中尤以补气药首当其冲,其次为补阴药、补阳药、补血药。频次位居第二位的为清热泻火药。此外依次为清热化痰药、潜阳安神药、收敛固涩药和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理气药、温里药、活血祛瘀药,另有其他药。
由此可以推断晋唐时期医家在治疗消渴病时以益气清热、养阴生津为根本大法。
用药禁忌及饮食禁忌
《外台秘要》在每首消渴方后均言服药禁忌,且多次提到忌猪肉、酢物、海藻、菘菜、芜荑等。有些是依据药物配伍原则而被纳入(例甘草反海藻、地*忌葱,茯苓忌醋等),有些是依据消渴病病机特点结合药物自身寒热温凉四性而被纳入(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在《外台秘要》诸多用药禁忌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为猪肉。
《外台秘要》将日常饮食分为“鱼肉”“菜”“米豆”三大类,并分列三篇予以阐述,即:“叙鱼肉等一十五件”“叙菜等二十二件”“叙米豆等九件”。在每篇专论中,从食物种类到采食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详加说明,用以强调消渴者日常养护的重要性。
养生调摄
《外台秘要》在“将息禁忌论”篇中指出,日常起居应少食多餐,不得滋纵口腹之欲、不得饱食久坐、不得食后即行;机体需要适当运动,但要适可有度;人存在于自然界中,与自然息息相通,应取法自然、顺应天时。冬不可极温,夏不可贪凉;不得当风而眠,不得雾露星月而卧,不可触冒大寒、大热、大风。机体只有法阴阳,和术数,节饮食,慎起居,方可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在情志调摄方面,《外台秘要》言,才不逮而思,力所不胜而举者,此皆伤。人应摒除贪念与欲望,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安定寡欲,心境空明,如此方可“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