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解析运动神经元病
TUhjnbcbe - 2021/7/23 19:11:00

北京泽元堂中医

中医解析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MND在中医学中并无对应病名,因其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肌张力高、肌束颤动、呼吸和吞咽障碍,虽可出现不同组合式症状,但仍以肌无力、肌萎缩为核心症状,与传统医学痿证表现极具相似,故仍可借古之经验以阐释今病,进而揭示其中医核心病机。

1、传统中医对痿病的认识

痿证记载首见于《内经》,其文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致痿之外邪因素及“五藏因肺热叶焦”之邪热伤津致痿病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及“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的治痿大法,奠定中医论治痿病的大体框架。《难经》虽秉承《内经》五脏痿之意旨,但指出“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的痿病预后问题,表明痿病从上焦(肺为主)起始至下焦(肾为主),则预后不良。随后《太平圣惠方》以虚劳致痿立说,《扁鹊心书》指出“虚寒之证,亦颇不少”之肾阳亏虚致痿观点,并创金液丹内服、灸关元穴外治以壮肾阳、长肾气,突破前人框架,弥补痿证无寒之空缺。

金元张子和多以火论痿,直断痿病无寒;李东垣重视湿热及脾胃亏虚致痿论,无非重中焦脾胃耳;朱丹溪论痿证不用风药,分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论治。

《景岳全书》论痿阐发元气败伤,《诸病源候论》从外感受风、内伤由于脾胃亏虚分析病因,总之,各家对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独具见解,多集中在肝、肾、肺、脾胃诸脏腑病变,或虚或实、或湿或瘀,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治疗痿证的宝贵经验,为后人进一步探索、发掘巨大的医源宝库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但是,中医痿证是一种病证,根据其特点,可对应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等。又因MND尚可有颤证、喑痱、痉证及气血病症等临床表现,故我们应取精去粕,融古汇新,在临床研究中进一步探知其机理奥义之所在,方可切中机要,以奏效机。

2、现代对MND的中医病因病机探究

目前,MND病因病机尚不明确,西医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中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分析和治疗复杂疾病上具有独特优势。为此,近代医家多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角度探讨。刘友章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覃小兰等重用补气药以疗此疾,吴以岭等从奇经论治、谢仁明等提出络脉致病,亦有赵晶等从肺脾论治此疾。

鉴于近年对MND的临床实践积累,我们重新审视,探究根源,提出新见解以指导临床。

3、建立肺脾肾为轴气血周流为线探讨MND

敲定主轴、酌选奇经

运动神经元病起病隐匿,出现缓慢进行性加重之肌无力、萎缩,据此可属中医“内伤痿”范畴。目前多数医家认为此病从虚论治方为妥切,虽有标实,亦当以虚为主。《内经》提出“五脏痿”理论,其中“肌肉不仁”之肉痿与MND肌肉无力及萎缩、“骨枯而髓减”之骨痿与脊髓前角细胞运动神经元丢失的描述极具吻合,从而提示我们可从中医角度脾(胃)、肾论治MND。

脾胃者,位居中焦而属土,脾升胃降,斡旋不止,土性敦厚,可生万物,腐熟水谷以化气生血而灌溉四旁。又因脾主四肢肌肉,故提示四肢肌肉的荣枯与脾脏息息相关。《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又云:“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李东垣指出痿证大抵由脾胃虚弱引起,和《素问》阐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提供脾胃失运则气血化生乏源,四肢失养而痿病作的理论依据,亦同MND患者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吻合。

然阳明虚致痿病亦可涉及奇经病变。正如《素问·痿论》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明确指出痿证发生与阳明(脾胃)虚为主,牵涉奇经之冲、督、带脉,故临证之际亦当权衡调补。

又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有渐于湿,以水用事”等论述,均补充湿浊困土标实致痿的现象。MND患者四肢肌肉呈进行性萎缩、无力,苔白腻或*腻,均和脾胃亏虚或湿邪困土而致脾胃不能化生气血,血气日衰,久则累及他脏,气血精微不能充养四末紧紧相关。

MND病情复杂疑难,应从多重病机中论治,探究根源,从本论治,方符合临床而能获良效。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后天互济方能化生无穷。肾为封藏之脏,内寄元阴元阳。《易经》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素问》“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又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均强调元阳之气为生命之根,后天脾胃之气充养人身的重要作用。人活一口“气”,全赖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混合之气生生不息的维持。

若元阳匮乏,火不生土,清浊升降乖乱而气血不能充养四肢肌肉,可发痿病。诚如《景岳全书》“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肾又具藏精、主骨生髓的特点,肾精亏虚则骨枯髓减,故MND患者病程呈进展性,终致死亡,表明生命之根早已动摇,五脏精气衰败以致难以逆转残局。

MND患者临床表现除肌无力、肌萎缩外,尚有神疲气短、口内多涎、言语不清、甚则呼吸短促困难等延髓症状,说明肺脏病变亦参与疾病的始末。肺为“水之上源”,有“华盖”之称,主气而司呼吸,为“娇脏”而不耐寒热,肺热或肺气亏虚皆可致高源化竭,宣降布散不及,不能佐心治节以周身气血,五脏百骸未得气血濡养而变生痿疾。《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乃言生理状态下肺脏输布精微物质充盈经络脉道。而《素问·痿论》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蹙”乃言肺热津伤致痿;近代大家张锡纯更指出肢体痿废可因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充满于全身,气血虚滞而成痿病,完善痿证亦有肺气亏虚下陷致痿理论,切合临床实际。MND患者各期可出现倦怠懒言、咳嗽乏力、胸闷憋气,甚则言语不清,呼吸困难等延髓麻痹症状,其均涉及肺脏病变。肺气损伤,加之先天元气亏虚不足充养肺气,宗气随之下陷,肺宣发肃降布散之能失司,痰瘀阻遏气道,上述诸症作已。张氏亦明言“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这与MND呼吸肌无力甚则呼吸衰竭十分吻合,故我们提出培元气、益肺气为治疗MND大法之一。现代研究证实,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患者存在肺功能及呼吸肌肌力下降,这也为肺脏必损的理论提供可靠的实验检查依据。

肾与督脉,孰为发病之源

督脉虽可督领一身阳气,然亦全赖肾中一点真阳温煦蒸动气化所得。易经中所言“坎卦”乃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历代医家均认为一点真阳指命门之火、先天肾阳,未闻指奇阳或督脉之阳。下焦命门真火发动则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气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于是乎生命欣欣向荣。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气充足则化生精髓充养脑络。《针灸大成》言“督任原是通真路”,说明任、督二脉乃元阳通行的道路,非一身阳气根本所在。

“气血周流为线”贯始终《素问·调经论》载“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难经》指出“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论述,说明气血温煦、濡润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此外,脏腑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可化生气血,如肺之宣降,脾胃之升降,肾气之鼓荡等,均可使人体之气血运行不息,形成如环无端的循环。

若当人身气血运行障碍时,百病丛生,亦可致痿。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乃指出气机重在升降出入。《素问·逆调论》日“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朱丹溪从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论治痿病,其中多处涉及痿病可存在气血病变的问题。中医又有“久病人络”“久病多瘀”的观点,而MND亦是一进行性疾病,病程日久,气血周流受阻,不能濡养痿废之肌肉,且部分患者可存在舌暗、舌底脉络曲张的络病瘀象,亦是气血周流不畅之明征。因此,无论是虚损致经脉失养或实邪阻滞经脉致气血不能畅达,患者均存在气血运行不畅的共同病理基础,故一旦确诊为运动神经病的患者,始终把握气血周流为线贯穿疾病始终的原则,可发机于先,以延缓患者病情的进展。

轴线二者关系

MND病机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对应三焦而成主轴,主轴病变累及周身气血运行不畅而贯穿疾病始末成一线。轴定线生,线随轴转,二者不可分割。

所以我们并非从单一脏腑论治MND,而是建立主轴,牢牢握定轴线,按系统、分期论治MND。其发病的核心病机是元阳衰或髓枯精竭,脾胃虚衰,

升降乖乱,肺脏必损,涉及奇经脉络,总因气血不能周流,派生痰、瘀、风、热诸象,标实又阻遏气血运行而成恶性循环,致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分两大主系论治:

(1)元阳衰败,脾胃虚衰,肺气必损;

(2)髓减精竭,脾胃虚衰,肺津必伤。当然二系亦可交叉并存,而且抓本之际亦当酌情调补奇经、祛标实、畅气血,通经络,方才适合临床病情之复杂。

总之,我们提出以肺、脾、肾三脏以应上、中、下三焦为主轴、其根源在肾,枢纽在脾(胃),肺脏必伤,气血周流贯穿始终为线论治MND的理论,因本病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选择性丢失与中医“髓减”概念极具吻合,故又提出在临证运用益气填精补髓中药之际,可参用兴奋神经元中药。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解析运动神经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