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用药心得和中医之理
TUhjnbcbe - 2021/6/30 23:56:00
中药配伍规律

1、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2、柴胡得*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3、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4、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5、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6、*芩得连翘则解*。

7、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8、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9、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10、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11、枳实得*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12、知母、*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13、白术得*芩则安胎。

14、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15、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16、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17、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18、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19、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20、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21、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22、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23、*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柏得当归则补阴。

24、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25、大*得芒硝则润下。

26、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27、紫苏配*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28、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增效药对在中药处方中,常见有荆防、乳没、知柏等药名,这些都是两味药搭档使用的缩写,也有将功效相近的药物搭配应用,如佛手配香橼、仙茅配仙灵脾、金钱草配海金砂、石菖蒲配远志等。对这样的配伍俗称“药对”,也就是中药配伍中的相须,使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类似西医的“联合用药”。荆芥配防风这两味药均为辛温解表药。除都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外,荆芥偏重于祛风理血;防风擅长胜湿解痉,两药搭配使用,更增强解表祛风胜湿的作用。《症因脉治》中记载的防风汤,即用荆芥与防风配伍,佐以葛根,治疗风邪伤卫、有汗恶风有显著疗效。乳香配没药同为活血药,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但乳香更擅于调气活血,对气血凝滞引起的心腹疼痛效果显著;没药散血祛瘀疗效更强,两者合用,更增强活血祛瘀的作用。《御药院方》中载方,取米粉克(炒*),加乳香面、没药面各15克,搅匀,用适量*酒调成膏状,敷于筋骨损伤处,有明显的消肿止痛作用。知母配*柏知母性苦寒,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利大小便之效,属清热下火药;*柏清热,燥湿,泻火,解*,两药同用,更增强滋阴降火之功。如知柏地*汤中,以六味滋补肾阴,配以知母、*柏苦寒协助泻肾火,起到很好的滋阴降火作用。又如大补阴丸中,*柏、知母同用,再配以熟地*、龟甲,共奏滋阴降火之功。方中用*柏、知母苦阴之品,平相火而保真阴,这是清源的一面;用熟地*滋阴,龟甲潜阳,益水以配火,这是培本的一面。壮水而又制水是本方的特点,故凡遇阴分不足、火旺于内而现有骨蒸劳伤,年老之人腰膝疼痛者,服之极为有效。香橼配佛手两味均为理气药,用于胃痛且胀,多有气滞,不论虚证实证,均常用此两味药搭配使用。但也有所侧重,温燥之性,香橼偏重,佛手次之。故胃脘痛宜用香橼,加之胃胀尤甚者宜配佛手同用。仙茅配仙灵脾这两味药均入肝肾,具有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用于治疗因肾阳亏虚所致的腰膝酸软无力,阳痿宫冷,不孕等症,两药配伍应用,更增其温肾助阳之功,特别用于治疗肾阳亏虚型的更年期综合征,再佐以女贞子、旱莲草疗效更加显著。金钱草配海金砂这两味药均具有清热解*的功效。金钱草功专清热利胆、通淋排石,用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还可治疗胆石症。金钱草功专清热利胆、通淋排石。海金沙甘、淡、寒,人小肠、膀胱经。海金沙功专清热解*,利尿通淋。二药相伍,相须为用,清热利尿、通淋排石的力量增强。石菖蒲配远志这两味药均入心经,为宁心安神常用药。石菖蒲偏重于开窍宁神,化湿和胃;远志侧重于安神益智,祛痰开窍;二者配伍,可使心肾相交,进一步增强宁心安神、开窍化痰之功,多用于痰迷神窍,神志昏迷,痰浊阻络或痰浊中阻,痰火扰心而致的烦躁、失眠、健忘等症。

在中药处方中,常见有荆防、乳没、知柏等药名,这些都是两味药搭档使用的缩写,也有将功效相近的药物搭配应用,如佛手配香橼、仙茅配仙灵脾、金钱草配海金砂、石菖蒲配远志等。

治病有主药,口决要记牢

治病一定有主药,不用主药便是错。

火结必要用大*,枳壳枳实紧跟着。

寒结必要用巴豆,三棱莪术紧跟着。

实结必要用山甲,蝎子蜈蚣紧跟着。

调气必要用木香,摈榔元胡紧跟着。

透坚必要用牙皂,细辛辛夷紧跟着。

破血必要用桃仁,红花赤芍紧跟着。

脾胀必要用干漆,火麻郁仁紧跟着,

暖胃必要用硫*,丹参玉竹紧跟着。

腰疼必要用杜仲,续断艾叶紧跟着。

陷下必要用洋参,

三生(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

狗脊紧跟着。

去虫必要用榧子,芜荑使君紧跟着。

顺气必要用香附,乌药腹毛紧跟着。

通淋必要用斑螫,川漆萆薢紧跟着。

清心必要用*连,连翘栀子紧跟着。

老痰必要用砒霜,雄*绿豆紧跟着。

助脾必要用马前,虎骨猴骨紧跟着。

定痛必要用良姜,宿砂益智紧跟着。

治疥必要用斑(斑螫)麻(麻*),

大枫蓖麻紧跟着。

治疮必要用神灯,

艾绒乳(乳香)没(没药)紧跟着。

治疔必要用蒜灸,

乌金(乌金膏,巴豆炒黑研细,用水调涂患处,以膏药贴之。)

菊花(内服甘菊汤,方见卷四疔疮门)

紧跟着。

治邪必要用铜(自然铜)砂(避阳砂),

良姜葛根紧跟着。

补气必要用*参,炙芪白术紧跟着。

补血必要用芎归,生地酒芍紧跟着。

补阴必要用熟地,山药萸肉紧跟着。

补火必要用肉桂,干姜附子紧跟着。

滋阴必要用*柏,知母丹皮紧跟着。

(以上一药为君)

麻*杏仁疗寒嗽,芥子半夏紧跟着。

款冬紫菀疗虚嗽,百合五味紧跟着。

川乌草乌疗风痹,桂枝灵仙紧跟着。

黑姜吴萸疗翻胃,丁香胡椒紧跟着。

苍术麻*疗风寒,羌活独活紧跟着。

川贝蒌霜疗火痰,苏子菔子紧跟着。

乌梅五倍疗虚脱,龙骨牡蛎紧跟着。

乌贼诃子疗带下,阿胶肉果(肉豆寇)紧跟着。

条参云苓疗阴虚,骨皮枸杞紧跟着。

霍香杷叶疗逆气,赤石滑石紧跟着。

芫花大戟疗水肿,牵牛防已紧跟着。

瓜萎天冬疗结胸,川贝川朴紧跟着。

苦参赤苓疗湿痒,蛇床白芷紧跟着。

槐花地榆疗崩漏。荆芥秦艽紧跟着。

前胡元参疗头风,薄荷柴胡紧跟着。

白附天麻疗风痰,僵蚕郁金紧跟着。

桔梗豆根疗喉风,牛子射干紧跟着。

三七莲子疗诸血,*芩童便紧跟着。

*芪(用生)防风疗自汗,

枣仁麦皮紧跟着。

芦荟胡连疗阴热,泽泻车前紧跟着。

小茴川椒疗肾气,宿砂故纸紧跟着。

菖蒲柏仁疗心疾,茯神远志紧跟着。

葶苈桑皮疗肺喘,礞石朱砂紧跟着。

石膏知母疗热渴,香薷糯米紧跟着。

川楝茴香疗疝气,芦巴巴戟紧跟着。

升麻柴胡疗气陷,干葛潞*紧跟着。

扁豆薏苡疗泄泻,猪苓木通紧跟着。

土硷红糖疗菸*(洋烟),

大*芒硝紧跟着。

(以上两药为君)

此皆治病之大略,小小蒙医有捉摸。

——华玉国

中医之理1.止咳常用麻*(寒热皆可用炙麻*,热证可配银花、前胡、*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辨证前提记牢(以上只是个人经验,辨证虽非万能,却是中医之精髓,时刻不能忘记)

2.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5.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8.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9.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2.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而恶湿。

14.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

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1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7.久病先针足三里。

18.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21.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4.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唐]孙思邈

26.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孙思邈

27.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29.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1.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2.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34.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5.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36.秦艽退*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程杏轩

37.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8.大*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清.高鼓峰

39.*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40.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41.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清.汪昂《医方集解》

42.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43.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44.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45.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46.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47.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48.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49.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50.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51.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52.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53.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54.(胁痛)《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55.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

56.开*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57.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58.(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59.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

60.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61.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62.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63.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64.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65.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66.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67.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68.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69.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0.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71.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2.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73.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74.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75.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76.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77.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78.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79.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80.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81.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82.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83.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84.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85.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86.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87.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88.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可通。李士材

89.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北方医话》

90.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汪石山医学全书》

91.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古今医案按/俞按》

92.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周学海医学全书》

93.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94.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95.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

96.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97.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98.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99.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腻热在肝胆,苔*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随证用药参考

自汗:*芪,白术,五味子。盗汗:萸肉,浮小麦,乌梅。水肿阳水:麻*,苏叶。阴水:附子,肉桂,干姜。腰以上肿:荆芥,桂枝。腰以下肿:茯苓,泽泻,防己。头痛偏寒:吴萸,川芎。偏热:菊花,桑叶。后脑:羌活,麻*。前额:白芷,葛根。两侧:蔓荆,柴胡,白芍,蒺藜。巅顶:藁本,牛膝。顽固痛:白附子,僵蚕,全蝎。眩晕:枸杞子,菊花,天麻,勾藤。视力减退:女贞子,复盆子,蕤肉。耳鸣:胡桃肉,山萸肉,金樱子。鼻塞:苍耳,辛荑,露蜂房。口苦:龙胆草,茵陈。口甘:佩兰,茯苓。口渴:风热:芦根,葛根。胃热:石膏,知母。肠热:大*,芒硝。热*:玄参,生地。伤阴:石斛,玉竹,花粉。牙痛肾虚:骨碎补,细辛,蜂房。风热:竹叶,石膏,生地,川连。咽喉肿痛实火:大力子,山豆根。虚火:盐知母,盐*柏,熟地。咽干:熟地,山萸肉,鳖甲。声嘎风寒:麻*,杏仁,甘草。风热:蝉衣,木胡蝶,胖大海。肺阴虚:梨汁,蜂蜜。项强:风寒:桂枝,葛根。风温:羌活,防风,川芎。破伤风:南星,吴萸,白僵蚕,防风。四肢痛肩痛:羌活,独活,姜*。上肢:桂枝,羌活,桑枝。下肢:独活,牛膝,川断。四肢麻木:当归,灵仙,桑枝,牛膝。四肢抽搐:蜈公,僵蚕,地龙。膝部肿痛:牛膝,独活。手指麻胀:稀佥草,丝瓜络,桑寄生。咳嗽风寒:麻*,苏叶,北杏仁。风热:桑叶,菊花,桔梗。湿痰:半夏,陈皮,川朴。阴虚:百合,麦冬,川贝。痰饮:干姜,细辛,五味子。肺痈:苇根,鱼腥草,桔梗。久咳:百部,诃子。喘证实喘:风寒:麻*,杏仁,苏子。风热:桑皮,*芩,白果。虚喘:肺虚:*参,麦冬,五味子。肾虚:蛤蚧,附子,故子。咯血外感:邪在肺卫:沙参,玉竹。邪在营血:生地,玄参。火灼:栀子,*芩,知母。风热:桑叶,芦根,大力子。燥咳:麦冬,天冬,百合。内伤:肝郁化火:郁金,丹皮,白芍。内伤血络:旋复花,降香,当归。烟酒伤肺:葛花,茜草根。脊骨痛:肾阳虚:狗脊,杜仲,牛膝,鹿胶。寒湿:独活,防风,苍术。尾骶骨痛:牛膝,杜仲,故子。胸痛:虚寒:瓜蒌,薤白。瘀滞:赤芍,红花,郁金。胸闷:枳壳,藿香,川朴。心下硬块:三棱,文术,青皮。胁痛:胁痛寒热:柴胡,郁金。久痛刺痛:丹参,红花,元胡,木香。胀痛:柴胡,枳壳,香附,白芍。留饮:葶力子,大枣。肝痛:川楝子,合欢皮,白芍。胁下硬痛:鳖甲,山甲,龟板,牡蛎。腰痛:肾虚:杜仲,川断,牛膝。外伤:牛膝,乳香,没药。胃脘痛:寒:良姜,吴萸,乌药。热:川连,川楝子。虚:参,芪,术,芍。气痛:沉香,砂仁,枳壳,香附。瘀痛:元胡,灵脂。食:麦芽,谷芽,神曲。虫:君子,槟榔,乌梅。少腹痛:气滞:青皮,元胡,乌药。肠痈:大*,丹皮,桃仁。蓄血:丹参,桃仁,赤芍。热结膀胱:猪苓,茯苓,泽泻。脐腹痛(参照胃脘痛与少腹痛)虚热有汗:秦艽,地骨,知母。虚热无汗:丹皮,青蒿,地骨。潮热骨蒸:银柴胡,白薇,鳖甲。掌心热:丹皮,山栀。掌心灼热多汗:银柴胡,白薇,胡连。呃逆:虚证:丁香,柿蒂,*参。实证:竹茹,枇杷叶。嗳气:川朴,砂仁,藿香。吞酸:*连配吴萸,海蛸配贝母,煅牡蛎,煅瓦楞子。恶心:半夏,茯苓,生姜。呕吐:胃寒:半夏,吴萸,干姜。胃热:竹茹,半夏,山栀,川连。伤食:陈皮,神曲,麦芽。痰浊:半夏,生姜,茯苓,陈皮。反胃:丁香,陈皮,半夏。食欲差:湿浊:半夏,茯苓,陈皮。大便溏薄:中气下陷:白术,*芪,桔梗。湿热下注:香薷,川连,*芩,白头翁。肝火偏盛: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大便水泻:白术,茯苓,车前,山药,滑石。寒证:煨姜,吴萸,故子。热证:旱莲草,百部。湿:白头翁,秦皮。气虚:*芪,*参,升麻。滑脱:肉叩,乌梅,米壳。大便秘结:腑实:大*,枳实,川朴。津枯:肉从蓉,锁阳。热秘:麻仁,郁李仁。气秘:沉香,槟榔,枳实。虚秘:柏子仁,蜂蜜。冷秘:大芸,沉香,硫*。排气:木香,川朴,莱菔子。便血:地榆,槐花,旱莲草。小便短*:化石,赤芍,通草。小便清长:金樱子,复盆子,桑蛸。小便频数:肾虚:益智,复盆,桑蛸,萸肉。湿热:车前,柴胡,茯苓。小便刺痛:热淋:车前,扁蓄,通草,山栀。血淋:大小蓟,蒲*,生地。石淋:金钱草,海金沙。湿热:茵陈,车前,通草。小便不利:肺热:*芩,芦根,杏仁。脾虚:*芪,茯苓,猪苓。阳虚:麝香,附子,桑蛸。阴虚:*柏,知母,肉桂。小便失禁:益智,桑蛸,复盆子。夜间多尿:桑蛸,复盆,金樱子,兔丝子。小便带血:茅根,地榆,石苇,老节。小便余沥:肉桂配知母,杜仲配*柏。消渴:上:花粉,麦冬,五味子。中:石斛,葛根,花粉。下:熟地,山萸,五味子。怀孕浮肿:白术,茯苓,泽泻。怀孕闷胀:砂仁,陈皮,苏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药心得和中医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