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治疗鼻鼽
TUhjnbcbe - 2021/6/24 20:22:00

中医治疗鼻鼽

鼻鼽的定义

鼻鼽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过敏性鼻炎,也称为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AR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关,是指机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它的典型症状为鼻塞、鼻痒、打喷嚏,同时伴有眼睛发红,流泪的现象。其他表现包括上颚发痒、流鼻涕和咳嗽。鼻鼽在古代文献中的描述为“鼽者,鼻出清涕也。”;“鼽者,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

鼻鼽病因病机

《礼记·月令》中有“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首次提到了“鼻鼽”。说明前人已经发现鼻鼽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说明疾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人体自身正气不足。

中医认为鼻鼽的病因病机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端。风寒异气之邪侵袭为外因,肺、脾、肾虚损为其内因,因此本病基本可以分为肺虚感寒、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证型,病属本虚标实。

外感者多以气候突变、风寒侵袭为主;内伤者主要责之于肾阳不足。《医方考》说“若阳气自虚,则阴气凑之,令人脑寒而流清涕”。由于金水相生、因此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摄纳无权,寒水上犯鼻窍,势必影响肺阳,肺肾阳虚导致卫外功能不足,机体抗邪能力下降,风寒邪气更易入侵机体引发鼻鼽,使清涕长流不止、鼻塞、喷嚏频频。《素问·宣明五气论》“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清·郑钦安点明本病是由肾阳虚所致,在《医理真传》中说“病后忽鼻流清涕不止,喷嚏不休,服一切外感解散药不效而反甚者何故?答曰:此非外感之寒邪,乃先天真阳之气不足于上,而不能统摄在上之津液也”。因此鼻鼽的关键在于肾阳亏虚。治疗本病时应标本兼顾,把握住阳气亏虚为本、风寒外袭为标的基本病机,治疗当以温肾扶阳、调和营卫、宣肺通窍,尤其强调温补肾阳,待肾阳充足肺脏得养、肺宣降正常、则鼻窍得通。

鼻鼽治疗方法

目前,西医对AR治疗的主要方法为口服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外用鼻用激素、鼻用抗组胺药、鼻用减充血剂、鼻腔过敏原吸附剂、鼻腔冲洗,还有免疫疗法。免疫疗法主要是指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周期较长免疫疗法多数患者治疗费用高,远期疗效不佳,容易复发,迁延难治,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中医多从肾阳虚辩证论治,认为肾阳虚损是变应性鼻炎发病的根本,温补肾阳法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但同时应兼顾肺、脾两脏,可采用过敏煎和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为主,加上鹿角胶、干姜炭、细辛、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增强温补脾肾之功。也可采用大剂四逆汤、封髓丹、麻*细辛附子汤、姜桂汤等温补方剂治疗。待肾气充足、肾阳充盛,则鼻窍通利、嗅觉聪敏、呼吸顺畅。

张老在临床常常采用过敏煎此方加减进行施治。过敏煎由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甘草组成。方中柴胡甘寒益阴,乌梅、五味子酸涩敛肺,防风祛风散邪,甘草益气固表。诸药合用有收有散,有补有泻,阴阳平调,标本兼治,因此临床治疗取得很好疗效。

其他方法有外治法包括针法、灸法、穴位注射法及埋线法、穴位贴敷法、耳廓按压法等。其中针法是最常见的传统外治法,通过针刺对内脏功能的偏胜偏衰进行纠正。研究指出针刺治疗最常用的穴位为迎香、印堂、足三里、合谷、风池、上迎香、肺俞、大椎、上星、列缺、百会等。针刺可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并缓解鼻部异常感觉,尤其是鼻流清涕、瘙痒、打嚏喷等症状。

临床也经常选用中草药配伍成洗剂行鼻腔冲洗,其中苍耳洗剂为代表方剂,其由苍耳子,细辛,鹅不食草,麻*根及白芷组成。

鼻周吸入式给药法是指将药物纳入其中,通过长时间停留于鼻腔附近,通过长时间吸入药物散发的气味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临床治疗常用金银花、*菊、野菊花、苍耳子、木兰、蝉蜕、薄荷、藿香、佩兰、石菖蒲、羌活等药物。

相比于西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副作用大、长期疗效差的特点,中医药简单、便捷、疗效显著的特点也逐渐受到患者的推崇。本文列举近年来中医针对过敏性鼻炎的特殊诊疗方法,意在探究传统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和发展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达到造福患者的目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治疗鼻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