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育儿中医养生从0岁开始彭鑫博士中
TUhjnbcbe - 2021/6/5 17:15:00
白癜风好治疗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说到中医养生,很多人觉得既古老又神秘,和我们的生活好像没有什么关系,而这个中医养生的概念和婴幼儿似乎更是毫无关联。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婴幼养生的神秘面纱,从博大精深的中医儿科理论当中,吸收最精华的营养,让孩子从小通过中医的保健,为健康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儿科史


  现在西医是主流医学,所以,大部分儿童的家长,孩子生病后,首选西医。西医分得很清,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所以孩子病了,就去看儿科,而中医分科没有那么明确的细分。(请
  中医儿科分“家”史:把医术分为很多门类,一共是十三科。其中有大方脉,大方脉就是给大人看病的,成年人,还有要方脉,小方脉就是专门给小孩看病了。


  在中国历史上,中医真正开始分科是从唐朝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医的内科、妇科、儿科是混在一起的,因为这三个科的原理原则都是一样,基本的治疗原则也都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这个大夫可能既是内科大夫,他即会治妇科病,又兼善儿科,在古代的名医里,这种医生特别多。


  下面就给大家大体介绍一下中医儿科的历史。


  中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春秋战国时代:著名中医扁鹊。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医生叫扁鹊。扁鹊的原名叫做秦越人,当时对于医术比较高的医生都统称“扁鹊”,这个秦越人医术非常高,后来这个扁鹊的称呼就越来越广泛了。据史记记载,扁鹊他周游列国。当时的医生跟现在的医生不一样。古代的医生,有一种医生是走方脉,就是他到处游走,然后住在病人家里,一直把病人的病治好,然后再去另外一个地方。


  医生这个职业在当时就是一边旅行一边看病。扁鹊游遍祖国各地之后,总结了很多医术,到了晚年写了部著作。扁鹊他去了不同的国家,为不同的人群看病。他去秦国,就主要治小儿病。因为秦人非常注重儿童,秦王想统一六国,就必须让他的国民强壮起来,因此非常
  扁鹊去了洛阳,就主治老年人的病。因为洛阳属以前周朝的地方,周朝的人非常注重礼节,尊敬老人。从扁鹊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给不同的人群看病。但还是有人说扁鹊就是最早的儿科医生。


  秦汉和两晋时代的中医史


  再往后发展,到了秦汉和两晋的时代,一些医书里就专门有了儿科方面的一些记载。


  隋唐时代:


  孙思邈《千金方》


  隋唐时有的地方就开始设立小儿署了,就是医署里面有一个少小科,专门治疗儿童的疾病。这个时候,也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医生。比如说隋代的巢元方,唐代的孙思邈。孙思邈大家都知道,我们医学界把他尊称为“药王”,他写了两部著作,一部是《千金方》,一部是《千金翼方》。因为每一个大夫他所看重的不一样,孙思邈把他最看重的医学内容放在书的最前面,《千金方》里,首先列的纲目,就是在疾病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妇科,第二位就是儿科,他非常注重妇女和儿童。古人把妇女、儿童叫做妇孺婴儿方。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里把妇儿科列在首位,说明他对儿科是非常重视的。


  再往后就是唐朝的王焘写了一本《外台秘要》,里面也有儿科的专门探讨部分,都是当时的一些名医对于儿科设立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证明当时已经非常重视儿科。再往后到了宋代,因为宋代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时期,而且宋代的皇上特别重视文献的整理,像我们都知道的《宋本伤寒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就是在宋朝整理出来的。


  钱乙
  


  宋朝还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医家,叫钱乙。钱乙这个医家在中医儿科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小儿药证直诀》,专门论述小儿科的疾病。这本书对儿科的发展非常有影响力。六味地*丸最初发明人就是钱乙。他在《小儿药证直诀》里写道:“儿童有五迟五软的现象,这都是肾虚的表现。”五迟五软主要表现在言语迟缓、出牙迟缓、囟门闭合迟缓……这说明骨骼发育不好。因为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骨骼发育不好,个子长不快,长不大,这主要是肾气不足所导致的。


  于是,钱乙就发明了六味地*丸,把肾气补上来,孩子发育得就快了,就正常了。因为小孩是纯阳之体,阳气特别充足,所以不需要用像肉桂、附子等等这些药放到里面。六味地*丸之前的一个方子叫八味地*丸,这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发明,就是现在的金匮肾气丸,这个肾气丸里有两味药是补肾阳的,小孩用不着,钱乙就去掉了两味,变成六味地*丸。


  中国最早的儿科著作《颅囟经》


  《颅囟经》,是现存较早的儿科专书。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又名《师巫颅囟经》。当我们翻阅最著名的清代《四库全书》时发现关于《颅囟经》的提要中有这样的文字“《颅囟经》二卷,不著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其书。(请
  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又名《师巫颅囟经》。二卷(一作三卷)。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作东汉·卫汛撰)。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之所存乃辑自《永乐大典》的《四库全书》本已非全帙。可见我们现知道的这本《颅囟经》可能是唐末宋初人托巫方所作。“颅囟”含义:“夫颅囟者,谓天地阴阳化感颅囟,故受名也。”


  “纯阳之体”:最早提出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中医养生最核心的内容和原理


  中医养生最核心的内容和原理牵扯到中医最基本的方法论,第一,中医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是从整体来考量人体的身心健康是否平衡,所以说,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观,整体观包括全身为人的一个整体。其次,把人放到大自然当中,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大自然当中,人跟自然是和谐的,也是一个整体。另外人跟人之间也是和谐的,包括心态,这都是中医的整体观。


  第二,中医另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平衡,这个平衡不仅是人的阴阳的平衡,还有五脏之气的平衡,还有就是身心之间的平衡,这就是平衡的理念,基本上用整体的平衡就可以涵盖中医的理念的大部分的内容。


  中药制剂:汤、丸、散、膏、丹


  孩子生病了,一般古代医生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就是服药。古代中医对小儿的药,有特殊的要求。


  1.不能特别苦。因为太苦,孩子就不爱喝。


  2.药量不能大。大多数都是一钱,或者几分这样的量,它非常轻。因为小孩的脏腑是轻灵的,不能用重药和猛药。


  3.药性不能特别偏。药性要是一偏的话,孩子的身体受不了,就是所谓的霸药。像附子这类药在儿科的药里是很少见的。


  当然,古人把这个中药也分为很多种,有的是直接熬汤药,有的是把它做成小颗粒的药丸,然后给小孩喂服,还有是散剂,把它打成粉末,用水冲着喝。还有膏剂,就是把这些药熬好了之后,再加浓缩,然后再放上蜜等等,把它收炼成凝脂一样的膏。如糖浆类药。


  这些就是中医的丸、散、膏、丹,一直延续至今。还有一种是把这个药混在这个食物里,就是药打成粉之后,混在如糯米、面粉里,蒸成糕,做成点心一样的东西,这种东西在清代特别多。(请
  
  -


  
  -

方式二:添加
  
  


  
  或扫描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育儿中医养生从0岁开始彭鑫博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