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与药膳(02)
一、中医药学的整体观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组织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并且机体的内在的生理、病理变化与外在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机体的自身的完整性与自然界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称之谓“整体观念”。这一观念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之中。中医非常重视人体自身完整性、统一性及其与自然界的协调性。中医药膳学亦将整体观念融合到自身的理论体系中,认识到膳食活动既可以影响整个机体的生理、病理,又可以协调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以这种观念来认识病证,组方施膳。(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机体完整性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1.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各组织器官之间,通过经络的作用相互联系,如脾和胃,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等。2.脏腑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如对饮食物受纳、消化、吸收、运行和排泄的过程,是通过脾、胃和大小肠等脏腑协调,共同完成。3.在病理上,如脏腑功能失调,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反之,形体组织器官有病,同样通过经络传到所属脏腑。在这个统一完整的有机体,以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为核心,故在诊治疾病时,可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正邪的消长,以至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正如《医原》所说:“人身之所守,莫重于五脏”。(二)药膳协调机体的整体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的作用药膳的精微物质通过消化吸收,化生为人体的气血津液,为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药膳以自身的性味功效对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产生的作用,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灵枢·五味》载有:“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说明了五味与五脏的关系。《灵枢·九针论》说:“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阐明了五味通过五脏,对其本脏所属的组织器官(五体)也产生相应的特殊的营养作用。但过食五味,又会损伤五脏之气与五体,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反之,当五体有病时,又可通过五味对五脏的作用而加以节制,如《灵枢·九针论》有:“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成,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并进一步指出“口嗜而欲食之”亦“不可多也,必自裁也”。综上可见,药膳对人体作用是以五脏为中心,并通过五脏影响全身组织器官。其次,药膳具有协调人体与自然界相统一的重要因素。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类生活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外在因素。人与自然界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如果平衡一旦失衡就会发生疾病。自然界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四季气候的变化,机体的状态也会随着发生改变,《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指出“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的施膳原则,是说气候寒凉季节应避免食用寒凉的饮食,温热的季节避免食用温热的饮食,如冬季用附片羊肉汤,夏季用茉莉花茶;就是实例。《周礼》中的“食医”则根据四时机体所需五味的特点,主张饮食调味应“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机能还表现在对地理环境、居住条件以及昼夜晨昏变化等方面。为使人的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根据上述理论为依据,提出药膳配药中的四季五补,并且作为四季施膳的指导原则。药膳科普
中医理论与药膳(01)
征集
抢占药膳产业发展先机
行业新闻
药膳标准走向国际
重磅!中国药膳研究会秋季节气养生药膳标准发布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