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阴阳五行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
自古以来,阴阳大多是以“气”这种明显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概念而出现。
如《国语?周语》:“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即天地之气是有秩序的,失去秩序,阳气沉伏在下,不能释放出来,阴气压迫着阳气,使阳气不能释放,就会发生地震。这里的“天地之气”就是指阴气与阳气。《道德经》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万物依靠阴气抚育阳气,依靠阳气支撑阴气。“冲”则具有“飞而直上”和“以水灌注(向下)”,即万物依靠(自身)冲出与注入之气合和而成。《释名·》:“阴,阴也,气在内奥荫也。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那么,阴气怎样在内隐藏?阳气怎样在外发扬呢?《素问》的记载让我们一目了然。图6二十四节气划分十二节气、十二中气图
《素问》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划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见图6),大圆之内是十二节气,大圆之外是十二中气。“节气”为“地气”上升的时段;“中气”为“天气”下降的时段。“天气下降,气就流散于地,地气上升,气就升腾于天,上与下相互招引,上升与下降相互因循,变化就显现出来了。”不仅阴气阳气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的,五行同样是依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来的。《素问》记载了以二十四节气的大寒为起点,把一回归年等分为五个季节(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每个季节七十三日零五刻。彝族十月历则证实了这五个季节的历法,正是三千多年以前中华民族就已经普遍行用的“五行历”。而且诸多古籍对此均有明确记载。《大戴礼》:“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管子》:“作立五行以正天时”。《史记·律书》:“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熟万物也”。“盖*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史记·天官书》:“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白虎通》:“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汉书》:“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礼记》郑注:“生气,阴阳气也﹔五常,五行也”。《春秋繁露》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释名·》:“五行者,五气也,于其方各施行也。”史籍记载的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都是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附表1,表2)。
《夏小正》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星象物候历。它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等,内容涉及到自然现象、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如农耕、渔猎、蚕桑、养殖等。古夷人的一个分支傈僳族使用的“花鸟历”,即借助山鸟鸣转,山花开放,大雪纷飞等自然现象的周期变化来确定季节,指导生产生活。即是“物候历”。
“花鸟历”把一年分为干、湿两季共十个节令,干季是公历11月到次年2月,湿季从公历3月到10月。十个节令则分别是:开花月、鸟鸣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傈僳族的“花鸟历”虽然不同于常用的“二十四节气”,但是两者作用却是大同小异。与“五行历”也是异曲同工。
五、阴阳五行是天地之气的五种根本属性
既然古人清楚地告诉我们,天地之中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与阴阳五行息息相通,那么只要弄清楚古人为什么要划分五个季节,又为什么将五个季节与阴阳五行直接对应,弄明白阴阳五行的准确含义,自然顺理成章。五个季节与阴阳五行直接对应,是因为二十四节气这一历法,既体现着气候(不是现代科学所讲的气候)又体现着物候(见图7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图)。“气候”内容就是以上所谈“节气”与“中气”,所包含的“天气下降”与“地气上腾”所导致的寒热交替规律。“物候”的内容则相当广泛,包括:(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2)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3)各种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这些内容在“图7”里都有反映。一回归年划分为五个季节,正是依据植物的生、长、化、收、藏这五个时段的物候效应。既然有了五个季节的名称,为什么又要用五行来直接对应呢?要弄明白这一点,还要从二十四节气说起。图7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图(节气更替·万物荣衰)学术界主流意识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以我国*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为依据的。还有人把与八个主要节气直接对应的八卦,附会在中国地图上(见图8《八卦与中国地图》)。进而认为在没有“冬”的赤道和没有“春秋”的两极,就不会有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图8八卦与中国地图然而,二十四节气却是对整个地球气候特征的完整标识(见图3《赤道二十四节气中八个主要节气图》)。根据是:(1)本文“图1”展示的十二条经线,是对整个天地空间,以“极”为中心的圆形天道进行的十二等分。(2)本文“图2”展示的是,天空星象----二十八宿一半显现在地上,一半环绕在地下,囊括的是整个天地。(3))本文“图3”展示的是,是依据二十八宿制订出来的二十四节气中八个主要节气,囊括着整个天地(整个地球)的气候特征。(4)现代天文学也认可,北半球的夏至,是南半球的冬至;北半球的春分,是南半球的秋分。同理,与二十四节气相通的阴阳五行之空间背景就居于整个天地之中!这四条根据,足可以证明二十四节气无论从气候,还是物候,反映的都是天地的整体特征。《苏州石刻天文图》也指出:“二十四节气原本是一气。以一岁来说它就是一气。以四时来说则一气分为四气。以十二个月来说则一气分为六气。六阴六阳为十二气。又于六阴六阳之中每一气分为初、终,则又分为二十四气。二十四节气之中每一节气有三应,故又分而为三候,是为七十二候。原本是一岁期限的一气罢了。这段话的意思十分明确,就是把一回归年的天地阴阳四时之气,看作无法分割的的“一”气。这即是《春秋繁露》所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依据“节气”与“中气”划分为阴气与阳气,判定为四个时节,排列为五行----木火土金水。这正是“阴阳五行”概念有别于“四时”、“五时”的科学价值之魅力所在。因为在没有“冬”的赤道和没有“春秋”的两极,仍然有植物的生长化收藏与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换句话说,就是都不乏天地之气!朱熹也说过:“天包着地,天之气又运行于地之中,地有空阙之处。天却四方上下都周匝得没有空隙,地体表面全都是天,其四面八方都靠着天。天包裹着地,其气无处不通行。……阴阳是气的运动方式,五行是气的本质属性。有五种本质属性气的运行,才能生成万物。”[9]也就是说,阴阳是指气的运动方式,五行是指气的本质属性(这方面内容另有专文分析)。“阴阳五行”虽然曾用来划分五个时节,但是,却绝非等同于五个时节!而是代表由植物的生长化收藏,与动物的生长壮老已体现出来的天地之气五种本质属性。所谓本质属性,就是对于一个对象的抽象刻画。一个具体事物,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性质与关系。每一事物自身的性质与关系,就叫做事物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有许多的属性,在事物的诸多属性中,有些属性是某个或某类事物所特有的,决定该事物的本质,并把这种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这种最低限度所包含的性质就是事物的属性,它是事物自身的规定性。阴阳五行,就是对天地之气(二十四节气)的抽象刻画。天地之气,既包括地球自身释放的气,也包括太阳、月亮、五星、二十八宿等天体释放的气,而这“气”的性质与关系,却是由人与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而体现出来的,这就是天地之气的本质属性----阴阳五行。只要是生存于天地之中,无论是有呼吸的人或动物,还是没有呼吸的山石草木,其存活与消亡,都受控于具有阴阳五行本质属性的天地之气中。六、下一代中医应该在哪里?使用不同的话语体系,阅读同样的文献,会有不同的解读结果。在阅读古人列举的阴阳五行客观依据时,应该从心底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克服中国学问用西方话语体系解读的习惯,否则将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说:“商周以前所谓阴阳者,不过自然界中一种粗浅微末之现象,绝不含有任何深邃之意义。……(五行)不过将物质区分为五类,言其功用与性质耳,何尝有丝毫哲学或术数的意味?……”就是因为他对本民族文化不自信,断章取义地掐断了阴阳五行与天地之气密不可分的关系,刻意贬损阴阳五行的深邃含义。由此导致了学术界主流意识对中国的高深学问,用西学的粗浅方式来进行误读与误解。加之中学西范的桎梏,就不仅仅是“中医教育把学生变成了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培养了一批中医的掘墓人。”而且使国学研究领域的各门学科在劫难逃。尤其是与中医学无法分割的古代中国天文学,更是被糟改得体无完肤。原生态的中医学术理论在中医教科书里已被连根拔起,没有根系失去滋养的枯枝败叶只能是萎靡不振!可喜的是,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者发掘出彝族十月历,陈久金先生发表《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论证了阴阳五行八卦,包括河图洛书,都与彝族十月历息息相通,为阴阳五行与天地之气“接”上了关系。近些年以来,大量出土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验证了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与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的渊源关系。证实了中医学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与五运、六气、十二支直接对应,是因为人体气血运行系于天地之气的运行。要想振兴中医,必须运用近年来诸多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的重大发现,紧密结合古代典籍的记载,融会贯通,运用能够准确表达原生态中医学术理论的话语体系,重新建构起曾经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辉煌鼎盛的中医学术理论体系,让教授中医学的人容易精通,让学习中医的人容易学懂,让治疗疾患的人能够得心应手。尽管这一重构不可能是轻而易举,但是,舍弃了这一艰巨工程,坐看中医的消亡就会必不可免!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看似深奥繁杂,千头万绪,但是万事都有源头,中华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最初的源头,就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从这一源头入手,就会发现,看似虚无缥缈,玄奥深邃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都能够在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中找到它们的合理位置。这些知识,都是在数千年,甚至数万年中华民族的天文观测中,紧密结合自身体验,反复实践,反复验证中创立。以这些知识垫底,就能够讲清楚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是根据古代中国天文学系统知识建立起来的。讲清楚中医的“天人相应”准确含义,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讲清楚作为中医学根基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的深刻内涵。讲清楚中医的用药原则,讲究的是天地人三才合一,分清六气、六步、五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从而证明:(1)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前的传统医术,中医对人体生理、人体本身结构认识的理论,从它创立之日起,就是相当客观、科学与严谨的。(2)中医始终和民间巫术势不两立。阴阳五行八卦和中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和封建迷信没有联系。(3)中医理念和现代医学理论从本质上没有共同点。中医对人体生理、人体组织结构、病理的认识,以及中医药的疗效、只能运用中华传统科学的原理进行说明与验证。(4)中医中药界使用的术语回归到中华民族母语的准确含义之后,完全可以翻译成现代语言,得到明白清晰的解释。(5)中医认为人体存在的经络等器官,让现代科学去证明存在与否,毫无必要!解决了以上问题,再去阅读中医那些古老的经典,就会茅塞顿开,真正体验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体验到中华文明的神奇与辉煌。因此,下一代的中医如果不想成为中医事业的掘墓人,就应该抛弃学术界主流意识对中医学术理论的误解、割裂与异化!勇敢地去“前见古人,后见来者”,高举阴阳五行大旗,向回归原生态中医学术体系进*!参考资料“帝曰:何谓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帝曰: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二十四气本一气也。以一岁言之则一气耳。以四时言之则一气分为四气。以十二月言之则一气分为六气。故六阴六阳为十二气。又于六阴六阳之中每一气分为初终,则又裂为二十四气。二十四气之中每一气有三应,故又分而为三候,是为七十二候。原期本始实一气耳。朱子语类?卷一?理气:天包乎地,天之气又行乎地之中,故横渠云:"地对天不过。"地却是有空阙处。天却四方上下都周匝无空阙,逼塞满皆是天。地之四向底下却靠著那天。天包地,其气无不通。……“天包乎地,天之气又行乎地之中,……地却是有空阙处。天却四方上下都周匝无空阙,逼塞满皆是天。地之四向底下却靠著那天。天包地,其气无不通。……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出物事来。”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年5月《东方杂志》,饮冰室文集饮冰室文集点校·阴阳五行八卦起源新说--《自然科学史研究》年02期。内容提要:现有的中医科学研究理论,应该在讲清楚阴阳五行是天地之气五种本质属性基础上,说明中医学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实际器官,直接对应,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直接对应。运用原生态中医学术理论为振兴中医事业垫底!关键词阴阳五行天地之气本质属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