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走近中医我们常说的看脉,到底有哪些需
TUhjnbcbe - 2024/10/22 16:44:00

我们都知道,医生诊病都需要一系列方法,现代科学的医生,基本得借助辅助仪器与设备,而中医则就是借助自身所具备的一些条件,形成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法。

在中医理论里,“切诊”只是四诊法之一、且还排在末尾,客观点说,它并不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中医技术高低的唯一标准。但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将“看脉(切诊)”当成最基本的条件。

那么,有被人们“神化”趋势的“看脉”到底有哪些特点呢?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本文希望能向大家全面而简单地介绍一下“脉诊”,帮您客观而清晰地了解“看脉”

我们现在所说的“切诊”,现在基本就是指“看脉”一途了。其实,最初的切诊,是指中医医者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形式的接触性诊察,可以是切也可以是按,可以是触摸也可以是轻叩,只有一个目的,为了获得可供辨证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就具体说说“看脉”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所谓的“看脉”,中医称之为脉诊,是医者用手指按切病人手腕桡动脉以辨别脏腑气血变化的过程。

中医认为,脉为血符,既贯通全身又沟通内外,古代中医的切诊,其实还有很多地方,诸如脚上的趺阳脉等等,但近现代中医则基本只取手腕部位的“寸关尺”一途。

“有诸内必形诸于外”,体内五脏六腑的气血也会通过血脉而周运全身,当机体被某种因素影响时,无论是外邪还是内因,都将影响到血脉的运行,表现在“脉”上,就有快慢、强弱、形态、节律、畅涩等多种变化。

中医将这些变化与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的消长相结合,从而得出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以及归属于哪个脏腑,这就是“看脉”的最终目的。

比如,浮脉主表,沉脉主里,数脉主热、迟脉主寒,洪脉主实、芤脉主虚等等,这些都是“看脉”的具体运用。

但不能忽视的是,历代医家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描述,实际临证中常有脉证不符的情况出现,如阳证反见阴脉、实证反见虚脉等等。所以,片面强调“看脉(切诊)”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取的。高明的中医都将、也必然选择“四诊合参”,才不至于被“一叶障目”。

近现代中医对于“看脉(切诊)”已经有更为简化的做法:

1、部位:一般只取“寸口脉”,也就是“掌后高骨,是谓关上”,此处是桡动脉的腕后浅表部分。

2、方法:一般都是让病人取坐姿或仰卧位,手臂伸出来大致与心脏水平相当,掌心向上,前臂放平,,同时取下手上所佩戴的手镯等饰品,避免人为造成血脉不畅。

其次,“看脉”对象是成人的话,都习惯以“三指定位”,首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为"关",食指在关前(靠近手掌一侧)为"寸",无名指在关后(靠手肘一侧)为"尺,三根手指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用指腹轻触脉体。

如果看脉的对象是小孩,则用“一指定三关”法,一般只适用于七岁以下小孩,医者用一根大拇指指腹轻触小孩的寸口脉即可。如果是三岁以下的小孩,更应该结合观察食指指纹的变化。

传统的中医看脉,手指有三种变化:

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

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

再加重力度,在筋骨间为沉取,名为"按"。

这样,每一次“看脉(切诊)”的过程,就有寸、关、尺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沉三候,这就是“三部九候”的来历。

总而言之,前人的经验认为,现在通用的“寸口脉”来说,可以反映不同脏腑功能,但需要娴熟的经验与技巧,且只能当成一种参考信息,而不应该仅凭看脉而做出诊治结果,更应该四诊合参、全面诊察。

最后说说历代医家提出的“看脉”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1、医者必须全神贯注,反复细心体验,防止主观臆测粗枝大叶,时间也不能过短(一般以二十息为好,大概相当于一分钟左右);

2、注意辨识内外因素对“脉”的影响:

小儿脉软数;

妇女脉较细弱而数;

胖人脉偏沉;

夏天脉偏洪大,冬天脉偏沉小;

运动后、酒后都可能引起脉数。

所以,诊脉最佳的时间也以清晨起床洗漱后为好,如果实在不能满足,至少也不能进食刺激性较大的食物,避免劳动;

3、有几种部位特别的“脉”:如出现在掌背拇指根部的“反关脉”,出现在小鱼际一侧斜向手背的“斜飞脉”;

走近中医:我们常说的“看脉”,到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4、正常的脉象:按照《濒湖脉诀》的说法,病理脉象有“二十七脉”之分,受篇幅限制,本文不展开述说,仅简单介绍一下正常脉象:

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一息四至到五至之间,常称之为平脉或缓脉。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近中医我们常说的看脉,到底有哪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