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高血压患者该如何降血压中医与西医的方法都
TUhjnbcbe - 2024/10/4 16:50:00

你知道吗,在中西医的眼里,

高血压的认知和防治都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为了让大家加深对高血压的认识和了解,昨天(5月15日)下午14:30~15:30,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韩林医生来到四川名医健康教育基地,举办了有关“高血压的中西医认识及简单防治”的主题讲座。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韩林医生都在讲座上讲了些什么吧!

关于高血压,你需要了解这些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高血压,我国采取国际上统一的标准: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的诊断必须以非药物状态下,两次或多次重复测定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

偶然测得一次血压增高不能诊断为高血压,必须重复和进一步观察。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为多种因素,遗传、饮食、精神刺激、体重等;而某些已知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狭窄、噬铬细胞瘤等则有可能引起继发性高血压。

这几类人易患高血压

韩林医生介绍,一下几类人都是高血压的高危人群。

超重和肥胖的人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人群,同时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主要人群。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是体重正常者的2~6倍。

吸烟的人

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一氧化碳、尼古丁等吸入人体后,会引起动脉内膜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还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和血液阻力,从而使血压升高。

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

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如果父母无高血压,那么子女患高血压的机率只有3.1%;而父母一方有高血压者,子女患高血压的机率就增加到28%;如果父母均有高血压,则子女患高血压的机率将增加到46%。

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者

SOAS是指睡眠期间反复发作性呼吸暂停。SOAS常伴重度打鼾,主要是上呼吸道咽部肌肉收缩或狭窄、扁桃体组织增生、舌根部脂肪侵润等。SOAS患者50%有高血压,血压高度与SOAS病程有关。

饮酒的人

酒精是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大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上升。

食盐过量的人

平均每日食盐(钠盐)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生率相关。患高血压病的病人,每日的食盐量应该严格控制,以低盐饮食为宜,这也是高血压病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

精神紧张在高血压的发生中也有重要作用;对于口服避孕药的妇女而言,血压升高的发病率和程度与服药时间长短有关,口服避孕药引起的高血压一般为轻度,可逆转,停药3—6个月血压可恢复正常。

如何降压?

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如果确诊为高血压就要终生坚持治疗。

日常血压控制可以通过改善生活行为如节制饮食、减少钠盐摄入、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三高食品、多食新鲜蔬果、戒酒、运动等方式进行控制。

日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服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CCB(钙通道阻滞剂)、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

中医眼里的高血压

在中医眼里,高血压分为以下五型:

阴阳两虚型:这些患者会出现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心悸气促、面部或下肢浮肿、夜尿多等症状。

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常有头痛、头晕、头胀等症状,每次劳累或恼怒而加重,口干口苦、面目红润、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冲任不调:妇女高血压患者月经来潮时或更年期前后,会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失眠、周身不适、面红出汗、血压波动。

肝肾阴虚型:这类患者常有头晕头痛、耳鸣目花、心慌易惊、失眠梦多、腰腿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症状。

痰浊阻滞型:这类患者的症状较为明显,主要有眩晕头痛、头重如蒙、胸闷心悸嗜卧、食欲不振、呕恶痰涎、苔白腻、脉弦滑等。

高血压患者如何调理?

1

食物调理

降血压类:海蜇皮,丝瓜,芹菜,菠菜,葛粉,芋类,洋葱葡萄酒。

软化血管类:黑木耳,芹菜,山楂,生大蒜,洋葱,食醋,大豆,橘,草莓,葡萄,菠萝,茶叶,茄子,红薯,枣,核桃,玉米,香菇,番茄,柚子。

2

药物治疗

三七、丹参、菊桑叶、花、山楂,荷叶,夏枯草,罗布麻,桑寄生、决明子等。

3

穴位治疗

1、按揉内关穴。用大拇指按揉内关穴,顺时针按揉,先揉左手再揉右手,揉32次,能舒心开胸。

2、按摩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的正中央。手掌紧贴百会穴顺时针旋转,至少旋转32圈,可以宁神清脑,降低血压。

3、按揉太阳穴。手指按着太阳穴顺时针旋转,约旋转32圈,可清脑明目,疏风解表,止头痛。

4、按摩风池穴。双手拇指按揉双侧的风池穴,顺时针旋转32圈,可清脑提神,明目降压。

更多的糖尿病科普

线下讲座活动

尽在糖友家

本文编辑:江瑾然图片来源:rf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血压患者该如何降血压中医与西医的方法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