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9/30 9:34:00
一旦去农家乐休闲,或到乡下走亲戚,吃饭时,我总要去厨房找“锅巴”吃。这东西比较稀缺,只有烧柴火煮饭时才会出现,虽说不上有多美味,却是我与生俱来一种戒不掉的瘾!在人们记忆里,最怀念的美食往往并不是饕餮盛宴中的奇珍异馐,或许是小时候妈妈厨房里的家常菜肴,或者曾经习以为常的简单小吃。在农村,以前家家户户都是用柴火煮饭炒菜。对背井离乡的游子而言,柴火大概是最滋养饭菜的,感觉只有那自然的人间烟火,才能烧出最美味的饭菜。如今,电饭锅、电磁炉等广泛使用,可是没有明火的参与,做出来的饭菜味道好像少了些什么,吃起来寡淡无味,再也吃不到那种柴火香的饭菜!可以说,柴火的生活是一段历史的剪影、一个时代的见证,这是曾经经历过、且深知其味的我们这一辈人念念不忘的一种魂牵梦绕。小时候,在广大农村,旺旺的柴火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温暖和谐的象征。而大铁锅是每家每户必备的生活用具,憨憨的,笨笨的,承载着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重任。再贫穷的岁月,只要屋子里有了红彤彤的旺火,只要大铁锅升腾出热气来,日子便有了生机和希望。记忆里的炊烟,总是和最想念的味道联系在一起,这味道是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思念的味道。烧着熊熊柴火,用大铁锅煮出的饭菜,才是最可口的味道;有亲人在的地方,即使简陋也充满温馨和快乐。而每次柴火煮饭时,在锅底形成的那一层泛黄或略焦但不炭化的锅巴,味脆而香,正是那个年代在紧巴巴的日子中,留给孩子们最美的“零食”!时间可以改变容颜,却改变不了情怀;日子从不重复一直向前,但常常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烧柴火烤火、做饭保存下来的记忆,总是让回味那样的悠远而悠长......事实上,用柴火煮饭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对火候的熟练掌控的,要不然烧出的饭会有一股焦味或烟熏味,口感不好,更别说好吃了。农家的孩子没有城里的孩子金贵和娇气,许多农活和家务事都会做。相信以前的农村娃多数都煮过饭。记得那时候,家家都用铁锅在灶上,或用鼎灌在火炉里煮饭。能不能用柴火煮出一锅好吃的米饭,这可是一个技术活——加多少水,用多大火,煮多长时间,都必须严格把控。不像现在用电饭锅煮饭那样轻而易举,只要盖上,按下电源就万事大吉了。先用大火烧开,再用中火煮熟,然后以小火收干。到最后收官时分,一定要有人守候,少一分未熟,多一分焦煳,这分寸的把握极需经验、耐性与细心。饭到底好了没?完全靠熟能生巧的估计,不能揭开盖子察看,否则漏气了就会变成夹生饭。所以,最后靠的是听觉,听到锅里发出了轻微的吱吱声,说明水已收干,马上关火!此时,依然还不能打开锅盖,需要再焖一会儿,让所有的蒸汽水份充分溶解到每一颗米粒中。待五分钟之后,揭开盖子的一刹那,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洁白晶莹,最具诱惑力的柴火饭就煮好了......但对我来说,最喜欢的还是留在锅底的锅巴,色泽金黄,焦香酥脆,爱不释口。每次吃饭,都要抢先去盛饭,总是把饭勺挖到锅底,看看有没有黄灿灿的锅巴,小心地将黏附于锅巴上的饭粒刮干净,剩下的就是锅巴了。如果能取到整块锅巴,那是相当的幸运,一张馋嘴轻轻地凑上去咬一口,脆脆的,香香的。如果用锅巴当饭吃,则把锅巴放在碗里,浇上油水和热汤浸泡后,硬中带柔、油而不腻,大快朵颐的感觉真幸福!不过,在那个物质紧缺、愁吃愁穿的年代,通常情况下,我们吃饭的时候是不吃锅巴的,因为那时的家庭普遍比较穷困,平时从来没有水果、糖果之类的零食,于是,锅巴成为了我们解馋的唯一零食。平心而论,从健康角度来说,锅巴并没有什么特殊营养优势,而且锅巴要趁热才好吃,过后干硬而难嚼,有时还有煳味。但是,当时生活实在困难,那是万万舍不得扔掉的,锅巴便成为了多少贫困家庭孩子的零食。有需求就有市场。现在吃锅巴也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头脑精明的生意人专门开发出了系列锅巴商品。大米的、小米的,麻辣的、五香的,各种口味、各种原料制成的锅巴装在精美的塑料袋里,琳琅满目地呈现在各个大小超市展柜中。虽然我依然爱吃锅巴,可从来不去买这样的食品。总感觉现成的锅巴像垃圾食品,也没有用柴火烧出、自己在锅底刮的好吃。也许是记忆使然,也许是一种情怀。许多时候,我们吃什么并不重要,而在于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因为再美的快餐味道,永远都无法比拟逝去的时光味道,只有家的温暖和童年的趣事才是回味无穷、百吃不厌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