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的讲: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其实,养生: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行为。
养生就是一种养护,呵护生命,让生命释放激情和生命活力的科学与行为。养生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对生命的尊重,表现形式是:爱惜生命,珍惜生命!二是延年益寿,:预防肌体障碍和疾病,让生命之树常青,绽放生命色彩。
养生就是坚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保养身体,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顺应四时,劳逸结合,起居有时,饮食有节,运动有恒,舒畅情志。如《黄帝内经》所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我们应从古人强调的养生智慧和养生方法来对照自己的生活,找寻健康的金钥匙。总之,合理地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恰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千。”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几乎全部转化成人体的组织和能量,以满足生命运动的需要。这种后天的水谷精微和先天的直气结合,形成人体正气,从而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抗御邪气(致病因素),中医饮食养生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求证,逐步认识与实践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养生保健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养生重在生活化,养生贯穿一生。
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利用科学的方法,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细节,进行持之以恒,全方面的调养,而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珍惜生命,守护健康!养生不需要雄厚的资本,只需我们的爱心及对生命的关爱。在这一领域,我们每个平民百姓都可做一个不平凡的人,让青春挑战岁月,让健康,青春,活力与不老的生命相伴,这样才能迎来一个高龄而充满活力的社会。
我国是世界养生发源地,早在年前,我国就诞生了一部关于“养生”的不朽论著,《黄帝内经》。也因此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对世界上的人类健康,长寿带来极大的启示和益处。可以自豪的说,中国人对全世界人类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部《黄帝内经》让上古的人能够长寿,在年前,中国人的寿命就排在世界的第一位。这是何等骄傲的事!
通观《黄帝内经》,总结起来,养生就是调整阴阳,达到“阿阳平衡”。现代也有“阴阳一调百病消”的论著。这充分说明阴阳调和能去病。而让身体不得病的学问,就是养生。
张仲景说: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基本。张仲景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深得《内经》之旨的养生学家,他在《内经》保养元气,预防疾病的理论指导下,利用药疗,食疗,体疗,针疗等方法来扶正祛邪,促进康复,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是张仲景极其倡导的,他在《伤寒论》原序中曾抨击那些不注重摄养身体的人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至于养生大法,它非常重视“治未病”。他在《金匮要略》开篇第一句就直陈“上工治未病,何也?“接着他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阐述了预防疾病的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吕氏春秋》中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前一个“生”是动词“提高”的意思,后一个“生”是名词“生命力”的意思;
“道”是根本性的规律。养生就是人类提高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
通观《黄帝内经》,总结起来,养生就是调整阴阳,达到“阴阳平衡”。其实,保养生命是消除疾病的学问。养生有别于现代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黄帝内经》中黄帝与老师岐伯有一段精彩对话。谈到瘟疫时,黄帝问老师为什么有些人被传染了却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为什么说整个中医学就是大养生学。
通常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我康复能力的学问。公元前五十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熟;公元年,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种。由此可证,中国从那时起就已经将养生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
6n
养生的宗旨是身体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中养生的主要点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的人则健康,有神;阴阳失衡就会患病早衰,甚则死亡,当身体阴阳失衡时,应选择药疗,食疗,水疗体疗,针灸等疗法,使身体阴阳恢复平衡,病自然就好了。
谈古论今,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启发人们道法自然,回归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传》说:“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这种期望虽然难以实现,但自古以来追求长寿者却大有人在。汉末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养生就是要维护身体的健康。人的身体就象机器一样,要不断的维护和保养,要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有了毛病就要修修,先是预防为主,一旦有了疾病就要抓紧治疗,只有去除了疾病,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中医养生注重养脾胃和肾。因为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肾藏精生髓,是人体生命的精华,肾衰退了,人体就要衰老,脾胃运化是供给人体生命需要的源泉,所以要注意保养脾胃和肾。
追溯上古“养生”,就一直主张养“气”。什么是气?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气化功能来维持。《寿亲养老新书》中讲:“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其道”。书中还归纳出古人养气的一些经验:“一者,少语言,养气血;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此七者强调了“慎养”:但由于气是流行于全身,不断运动的,所以人体也要适当地运动,促进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才会有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古人提倡“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可使之极(过度)”。
养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问,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而金木”浴疗”无独有偶的秉承了这些养生之道,运用天然,自然的原料和方法,调节了阴阳平衡,培植和锁定“精气神”,以巧夺天工的方式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