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一根银针,一缕药香,护佑了一代又一代炎*子孙,而凝结了先祖智慧的华夏瑰宝——中医,流传百世,造福千秋。
在金山,有这样一个中医世家,从第一代王文济到第二代王光林再到第三代王华,一家三代,用初心与传承,践行济世情怀。
年,金山县第一次中医工作座谈会上,在家乡悬壶济世的王文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为金山的中医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经验良方......
年,30岁的王光林刚成家,恰逢国医振兴,鼓励名中医子女继承中医学,毅然放弃教师职业,一切归零,从头开始跟父学医......
年,15岁的王华完成父亲心愿,考入上海中医学校,主攻针灸。学习之余,开始跟着爷爷王文济和叔叔王光林学习医技......
这是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接力。家国70载,三代人用同样的倾情付出,践行着济世情怀的初心,诠释了“传承”的真正含义。
图片说明:家族三代中有五位医生(最右:王文济右二:王光林右三:王华)
薪火:具济世情怀,方能从医
王文济
三代从医,非有济世情怀不能为也。
王家的济世情怀,正是源于王文济。这个,每当在金山说起中医便会提及的名字。
图片说明:青年时期的王文济先生
年生于朱泾的王文济从小立志学医,18岁师从刁谦伯学习中医,21岁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深造,24岁师从方公溥,期间到“中医专修班”深造,学成后回到家乡治病救人,因其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名噪乡里。
图片说明:王文济给乡亲们治病
有一年,村里有位孩子身患伤寒病危,正巧遇到在乡间巡诊的王文济,一看棺材中的孩子尚有呼吸,便立刻把脉问诊,开了几帖药,连服几日后便药到病除。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类似这样的救命之恩,王文济给予过太多人......
图片说明:年,王文济先生在书房
图片说明:王文济先生部分证书及医学著作
图片说明:上海市名老中医铭牌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犹如枯木逢春,王文济放弃待遇优厚的诊所,毅然投入到振兴祖国医学的热潮中。年2月,医院建中医科,医院有了中医专门机构。年,为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状况,金山开始恢复中医带徒传统,王文济陆续招收的30多名学徒,之后都成了中医骨干,医院及祖国各地。这其中,也包括王文济自己的儿子——王光林。
为了响应当时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号召,年,王文济创立了上海郊县第一所中医门诊部。年,在他的积极建议下,医院成立。年,王文济被评为上海市首届名中医。全市获此殊荣的郊区医生只有2位,王文济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带领下,当时的金山中医团队在上海市郊也屈指可数。
图片说明:年,医院成立
集金山中医界泰斗和奠基人、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医院原副院长、金山县第三届、第四届*协原副主席等诸多头衔于一身的一代名医,至今还在百姓中流传着良好的口碑。据王文济的邻居称,上世纪80年代,请王文济就诊的病医院门口排成长队,有些人稍有不适就到他家,手到病除。而对于每一位寻药问诊的病人,王文济都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严谨周到,精心诊治。
传承:接棒父辈,将国医发扬光大
王光林
年,王光林30岁,刚成家。这时,恰逢国家出台扶持*策,鼓励名老中医带子女继承中医药事业。一边是已经上手且颇有起色的教师事业,另一边是需要从头再来但可以继承父亲医术的机会。“大龄徒弟”王光林选择了后者,有的是一切归零的勇气,为的则是血脉传薪火的无悔。“我为自己当时的选择感到骄傲!”,从医40年来,王光林始终没有忘记做决定时的初心——将父辈和祖先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下来的使命。
图片说明:王光林子承父业
相比一念之间的抉择,学医的过程则艰辛而漫长。“望、闻、问、切”的博大精深仅靠读万卷书尚不能修成真功夫,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躬耕实践。“因为从小父亲对我的耳濡目染,让我对从医充满向往。虽然当时各方面条件都不太好,但我很愿意学。父亲就一点一点手把手地教,亦师亦父,特别严苛。”王光林回忆道。
图片说明:王文济对儿子王光林耳提命面、谆谆教诲
跟着父亲学习的同时,王光林还报考了中医医疗专业大专,对中医专业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有了父亲的言传身教及许多市级名医身边的见习经验,加之学校里的基础知识,接受多重教育的王光林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进步飞快。
图片说明:王光林(最右)跟着父亲王文济(最左)学习
与共和国同龄的王光林赶上了国家中医发展的好时代,相比父辈,他的中医知识来源也更加广泛。父亲过世后的11年间,医院撑起门户,直到年退休,为金山中医事业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同时,也见证医院金山分院的发展。
图片说明:医院金山分院老照片看发展史
如今,退休后的王光林依然发挥余热,坚持出诊。然而,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碰撞产生的瓶颈,如何呼吁社会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