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复制链接]

1#

《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伤寒论》的注释之书极多,

但至今《伤寒论》并没有成为中医的显学,

有志于学习中医者,尤其是初学者还多认为《伤寒论》难懂难学,不得其门而入。

一是语言因素:

今人读古书不得其意。

陈修园以气化解伤寒,*元御以一气周流的气机运动解伤寒,郑钦安以阴阳盈缩解伤寒,这些医家的解读都有其完整的体系、清晰的思路,循其所解,都能够学有所得。

但现代的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对运气理论、气化学说、阴阳五行都还没有完整的理解,看这些医家的著述有很长时间在文字和概念上都理不清,如果不能坚持读通,就无法领会其著述所传达的整体思路,最后的结论就是看不懂,或看完了虽然知道作者说了很多内容,但还是不知道《伤寒论》在讲什么。

二是内容因素:

注释、讲解的书本身就没讲明白。

这种情况古今皆有,古人的书姑且不论,当代教材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先看一个事实,就是中医学专业的学生都有《伤寒论》的课程,但绝大多数的学生学完教材后都不清楚《伤寒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所谓的“六经辨证”是什么?当然也就不知道在实践中要如何进行“六经辨证”。依于个人的学习经历和所见,本人认为教材式的解读解构了《伤寒论》自身的逻辑,没有表达出原著内在的一贯思路,所以也就无法传递其辨证方法。

对其总的印象是:看的时候都能看懂,也学到了一些知识,但看完后并不知道《伤寒论》在讲什么,只觉得是一些中基、中诊与方剂学知识的组合,完全看不出哪里有“经典”的意义。

心里并没有形成对《伤寒论》的理解,有的只是那些散在的条文知识和无法连贯的解释。

有一段时间忽然发现读《伤寒论》不需要借助解释了,经常能够看出某一段原文表达得很直白,前后文讨论的内容很完整、很清晰,有时看某条原文感觉有点突兀或内容不清楚,后来再换个角度看还是清晰、连贯的。有了这样的理解后,才意识到学习《伤寒论》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解其一贯的思路、内在的逻辑,这也就是全书所包含的辨证思路、思维方式。

那么,这个一贯的思路是什么呢?就是全书分篇的方式:三阴三阳。

《伤寒论》中并没有“六经”的概念,所谓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指原书的“三阴三阳辨证”。所以,不能理解《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分篇思路,也就无法完整理解原书的辩证思想。

我们都知道阴阳是“万物之纲纪”,也就是古人认识万事万物,都是以阴阳为纲领,从阴阳的角度、层面来看待、理解,阴阳是古人的“方法论”。“阴阳方法论”最核心的要点是“阴阳应象”,也就是说,从阴阳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时,首先要明确你在看什么!也就是你观察的对象是什么?你在选取观察目标所呈现出来的哪种“象”?“取象”不同,则所见不同。

有了相对固定的取象,才能够在观察与表述中逻辑清晰,思维一贯。但有关“阴阳应象”的运用原则在当代中医理论中鲜有提及,所以“现代中医”通常会把阴阳、五行等基本方法论的内容讲成“抽象”的哲学,因而经常会出现各种偷换概念、逻辑混乱的表述,或者直接认为阴阳五行不科学、“现代中医”已不需要阴阳五行理论。以这样的认知背景去解读经典古籍,必然会不得要领,众说纷纭。对于《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也是如此。

鉴于此,本书在前面特设“绪论”一篇,讲述《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取象及其内涵。建议已经熟悉原文的读者对此篇内容多加留意,这里总结了贯穿全书的基本逻辑和辨证模式。有初学者读过该绪论的内容后感觉只是把一些基本的气象学知识套上了阴阳,反而讲得更复杂,并且看不出这和原文有什么关系,如果读完后是这种感觉,可以忽略此篇,认真阅读后面每篇前几条的讲解,也可以理解到该篇的一贯思路和全书的基本逻辑。

中域教育希望本篇能对初学《伤寒论》的读者有所助益。久学之士,如果对于原文仍有不甚明了之处,本书的观点可能也会提供些许有益的启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