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主张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外科医生,竟然亲历了针灸治好儿子、妻子和母亲的急性阑尾炎病例。特别是91岁母亲患了急性阑尾炎穿孔导致的弥漫性腹膜炎,仅用针灸合并1/4量的抗菌药物治疗9天而愈,直到她96岁去世未再复发。”汤钊猷作为一位擅长外科的西医肿瘤专家,不仅常用中医药解决家人健康问题,还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医药的临床价值和科学内涵。
医院士眼中,中医药有着怎样的价值?中医的科学性体现在哪儿?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疗效有何难点,怎样解决?中国医学的未来发展之路应怎么走?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汤钊猷院士。
中医药确切疗效背后有深刻的科学道理?
记者/p>
医院士,您怎样看待中医药疗效和价值?
汤钊猷:我和老伴李其松都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班毕业的西医大夫,但我们与中医的缘分很深。老伴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西学中”研究班系统学习中医,有一定中医功底,还做过许多中医相关科研项目。我和老伴相伴59年,目睹她用针灸、中药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患者。受她影响,我在肿瘤治疗实践中,常借鉴中医理念和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我还亲自做过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研究、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因素的联系研究、中药复方“松友饮”机制研究等科研。这些经历都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医药的重要价值。
举个例子。年,我的兄长因脑梗合并肺炎急诊住院,医生建议气管切开。当时,老伴提议试一下中药,她之前曾用中药使我的岳母免于气管切开。她说按中医理论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部的痰可因大便排出次数增多而减少(这是西医很难理解的,因为在解剖结构上,肺与大肠互不相通)。家兄服中药的第二天,大便了三四次后,痰明显减少,他也免受气管切开之苦。
通过这件事我思考:气管切开虽能解决一时的痰堵塞问题,却容易增加新感染的可能性,也会给患者带来精神压力。相比之下,中药的优势非常明显,能使部分患者免受气管切开之苦,算是治疗肺炎的很大进展。
类似的临床病例很多,虽然都是个案,难以被循证医学所承认,但必然常寓于偶然中。透过这些病例可以看出,中医药的临床价值很高,也说明中医理论一定有深刻的科学道理,像“肺与大肠相表里”这样的理论就蕴含着古人深邃的智慧,对于解决很多临床难题、推动医学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者/p>
请您结合临床实践,谈谈中医药疗效为何经常被西医质疑?
汤钊猷:东西方医学都源于实践。西医在显微镜发明后,逐渐从宏观走向微观,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出现后,更是在微观方面发展突飞猛进。西医治病常常聚焦“病”的局部,而难免忽视了患者是有情感、有思维、有社会属性的人。而中医几千年来的实践及其凝练出的中医理论始终没有离开宏观,所以中医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