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内经·素问》中提到:肝者,将*之官,谋虑出焉。肝,如同将*一样的勇武,称为将*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肝作为五脏之一,主怒,对应五行中木,与四时之春想通,与六腑之胆互为表里。肝主疏泄,在志为怒,肝主藏血,有血海之称。肝与人的精神情志、消化吸收、气血运行、水液代谢、性与生殖等息息相关,本文即以肝为主体,论述护肝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
五脏之肝
肝位于人体右上腹,隐藏在右侧膈下和肋骨深面,肝对应五行中的木,正所谓“肝胆相照”,肝与六腑中的胆相关,与四时中的春相通,与五官中的目相联系,所以护肝明目。肝与情志中的怒相关,故大怒则伤肝。说及肝的功能,主要为主疏泄,主藏血。
肝主疏泄,肝具有调畅气机、疏通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以维持平衡。另外。肝脏与人的精神情志、消化吸收、气血运行、水液代谢、性与生殖息息相关,其通过疏泄功能来调节人的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运行、平衡水液代谢、调节性与生殖等。
肝主藏血,肝有“血海”之称,其具储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通过贮藏血液来维持肝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反之,血液是护肝养肝的基础,血流量的减少使肝内血液循环功能下降,肝脏吸收营养、代谢和清除*素的能力也相应减退。
如果血液被污染,肝会加大排*能力,肝的负担会增大,时间久了,会导致肝的功能下降,不但排*能力下降,血液中的*素还会反噬肝脏,导致肝脏受损。所以,血*才是疾病的根源。
01肝和脾的关系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升降离不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于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主升清阳,清阳实四肢”等等,说明脾能保证全身能量的补充,参与形体运动,从而与疲劳相关。
2肝和心的关系
心主神志、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二者关系密切。“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肝气郁滞是肝失疏泄的后果,肝气郁滞可导致心气乏,即肝可对心的功能产生多方面影响。心主血脉,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一方面,肝藏血有助于心主血;另一方面,肝的疏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也是心主血脉的重要保障,若肝郁气滞,血行瘀阻也可导致心不行血而出现疲劳。
3肝和肾的关系
肝与肾:主要是相互滋养的关系。肝属木、肾属水,肾水可滋养肝木,肝的疏泄条达与调节血量的功能,必须依赖肾阴的滋助,滋养肾水,就可以滋养肝木;而肾阴的物质来源,又需肝的疏泄入藏于肾,故称:“肝肾同源”。另外,肝的经脉环绕阴器,与肾主生殖有密切关系。临床上,由于肾阴不足使肝失柔养,会导致肝阳上亢,而出现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等病症,称为“水不涵木”。在慢性肝炎中出现的关节疼痛、两目干涩、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等症,都与肝肾亏损有关。实际上,肝病日久,必然损及肾脏,而肾脏受损,反过来又会加重肝脏的损害。由于肝、肾的“唇亡齿寒”关系,在治疗时,养血柔肝与滋补肾阴的方法难以截然分开,多采用“肝肾同治”的法则。
4
肝和肺的关系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则气机调畅,气血上下贯通,所以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血的升降运行上。肺居膈上,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肝位居下,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气升清,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疏泄于心脉,其经脉由下而上,贯膈注于肺,其气升发而上。如是,肝升肺降,以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运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