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门诊最年轻的医生,医院经典教 [复制链接]

1#
中医馆行业的良心和大脑■来源

医中真传引子

他是少数民族哈尼族人,偶然间接触到中医,便沉浸其中为之迷醉。他勤求经典、广学明师,虽然资历尚浅,但用实打实的医院最年轻的中医门诊医生。在他的倡议下,医院旗帜鲜明地建立经典教研室,成为省内首家。他也践行着自己推广运用中医经典的纯中医梦想,以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医院一样可以做好中医事业!

01临近高考中医退热,毅然报考中医学院

我以前看过《中医成才规律研究》等书籍,里面就谈到古代医家成为中医的原因很多:一类是因病学医,比如自己生病或者家人生病激发他去学医;一类是祖传中医世家;一类是其它行业改行做中医;还有一类是自身很热爱中医学顺其自然成了中医。张仲景就属于这种非常热爱中医的医学家,历史上就说他是张太守。最近阅读孙思邈的书,发现他是因为生病而去学中医,因病学医。因此,总的来说,可能每个人开始学中医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我来说,我是因病学医这一类。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高三,年4月份我生了一场的病,莫名高热,然后去医院就诊,住院十多天后热象并没退下来。当时是四月份,接近高考了,所以我非常紧张。后面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医院找一个年轻中医开了七付药,那时候我住在学校宿舍,宿舍是不能煮中药的,因为班主任是我的老乡,于是去班主任办公室煮。吃到第三天还是第四天的时候,热象就下来了。这就是我对中医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

后面真正报考学校时,填志愿也是报了中医学院。因为临近高考生病,吃中药治好了,所以顺其自然的这种心理下报考了。但是我的生物老师非常反对我,因为我是学理科的,又是生物课代表,所以他就极力地反对我,他说现在(年)中医环境不是很好,即使要学医也应该去学西医临床,还找我认真谈了两次话。虽然当时自己对中医的认识也不是很深刻,但就是有一颗心想让我去读,最后还是毅然报考云南中医学院。

02

青春痘久治无效,遇良师建立信心

读大一时我有迷茫过。刚读大一的时候满脸长痘,自己也不会看病也不会开药,甚至对中医的基本概念都没有形成,然医院皮肤科看,大概花了9个月,皮肤科的专家基本都找过了,一直就是看不好,甚至脾胃都吃坏了,吃到胃出血。那段时期我很迷茫,正因为这样我请假回家,也不想学中医了。说实话,我作为一个患者,对这件事情比较失望。

后来医院骨科的谢根东医生给我,那个老师对我影响非常大。师兄跟我说:“你可以找骨科的谢根东老师看看,医院不是专家,也不是看皮肤科的,但是他在院内声望比较高。”于是我从家里回去找谢根东老师看了。第一次的时候我还不怎么相信,吃了3剂药后,感觉自身体质改善很多,后面就坚持吃,吃了两个多月,痘痘基本都消了,连痘印都消了。现在我跟很多患者讲,以前我满脸痘,他们都不相信,因为现在基本看不出来,所以我非常佩服谢根东老师。我现在还留有当时的处方,是*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的。医院离得比较远,那时候也没机会去跟诊,到我毕业实习,还去跟过他一段时间的门诊,很珍惜那段时光。

我曾经在大一刚开始的时候迷茫过,大一结束到大二的那段时间找了谢根东老师,把自己的痘痘治好了以后,才又对中医充满信心。这件事对我来说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在内心埋下了萌芽。

03

中医门诊最年轻的医生

组建中医经典教研室

年从学校毕业,就来到医院,我确实是非常喜欢中医,医院的百草园晨读,就是现在我们教研室活动所在的地方,医院的职工宿舍,只要早上有空,我就会下来背书。很多老师跟我说,医院见过年轻人早上下来背书。所以说,在医院里面,大家都知道我比较喜欢中医。

分享一个案例,医院有一个大我三四届的老师,也算师姐,因为来自同一个学校。她得了多囊卵巢综合症,结婚三四年,没有怀孕,找过我们省很多妇科专家,也找过其他妇科医生。医院,刚好轮转到她们科,她接触到我,知道我喜欢中医,于是找我让我试一下。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病急乱投医。不过师姐非常好,她找我开方,按时服中药,一直不停地吃。吃了大概三个月,果然怀上了。

受老师的影响,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临床从来不会专病专方,我还是非常强调辨证论治。根据这个病人具体情况,我是从厥阴去论治,在这个治疗的过程中,她的厥阴病从深层次到表浅一直在变化。如果你用方有疗效,它就会从深往浅走,一层一层地出来,就会治到最表浅的。我第一次用的方是乌梅丸加减。我看过她以前的那些去找妇科专家的方子,基本都是五子衍宗丸加减,加一些化痰的药,断断续续吃了几年,没有效果。后面我从乌梅丸用到了柴胡桂枝干姜汤一直到桂枝汤、逍遥散,就没有一个一直固定的方子,但是治病是一个过程,只要方子对证,病情必定往好的方向。我现在治的多囊卵巢综合症的病人很多,可能会有自己的一种思路,但是确实没有固定的模式来治这个病。

我喜欢经典,从年到年,我一直想让更多的年轻医生加入到学经典、做临床中来,向医院提议组建一个经典学习小组。医院也非常支持我,下发文件组建经典中医教研室,任命我为教研室主任。

对于中医经典教研室,你可能会有疑惑,中医经典教研室医院?它应该存在于高校,或者其他教学地方?医院医院,医院。在云南,医院是首家旗帜鲜明地提出建立经典教研室的,医院让我当教研室主任,刚开始我的压力确实是比较大,我才毕业不久,对很多事情思路不是很清晰。当然,通过这一年的建设,慢慢地形成了一些规范。我们经典教研室与云南中医学院签署共建的协议,周边的县市也是受到我们的影响在筹备类似的。

从我看来,医院建立中医经典教研室,它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医院重视中医,医院西化很严重,医院。医院组建经典教研室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我们非常重视中医。重视中医,那要重视什么?就是重视中医的根源——“四大经典”。

经典教研室现在主要的工作是宣传中医的文化内涵,我们在门诊设立中医经方诊室,平时做的宣传比较多,很多患者对中医经方都有一定的认识。临床上主要进行中医经方教学查房,医院去年成为云医院,有很多实习生或者见习生会来医院,每星期六都会定期教学查房。每个月还会办一些针对实习生的中医经典讲堂,或者每三个月会举办经典沙龙,邀请学校的老师讲课,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另外,我们教研室主张研发经方制剂,医院的院内制剂,医院有完备的制剂室,可以帮助我们把经方形成一种成品。我就觉得应该把经方做成一些让大家方便使用的成品,我们去年研发了一些,今年还要研发,根据我们临床的情况,先是开汤药,看疗效怎么样,最后用原方把它做成成品。

04中医求学路上的良师们

在我的求学路上,有五个老师对我影响比较深刻,每个老师都对我都非常重要,所以我从认识老师的时间先后顺序详细地介绍一下。

第一位老师是叶冰老师,我是在治完青春痘后认识她的。那段时间已经对中医有点信心了,想好好学一下。叶冰老师是年来我们学校,她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的博士生,拜云南吴佩衡的嫡孙吴荣祖的门下,专门研究扶阳医学,我是在选修课上认识她的。当时我还在吃谢根东老师开的方子,医院距离有点远,所以我就找叶冰老师看。

我看她开的方和谢根东老师非常像,就是*芪桂枝五物汤合四逆汤加减。不同的老师怎么开出来的方子差不多一样?那时候我就觉得中医虽然讲可能是千人千方,但有时候辨证准确的话,可能会有比较一致的处方。那时候第一次就对叶老师有好感,后面认识了就慢慢接触下来,跟着她门诊。

叶冰老师也是非常喜欢《伤寒论》,她非常熟悉关于扶阳学派郑钦安的医书。很多人知道桂枝汤为万方之祖,但是临床上基本不会用,而叶老师擅长用桂枝汤,以前还介绍一本江尔逊的《桂枝汤的运用》给我。大学五年,我跟诊叶老师前前后后差不多有三年,叶老师从生活、读书、临证对我关心有加。比如,我读大二的时候,跟着叶老师去义诊,叶老师让我先独立应诊,开具处方,之后她又具体的跟我讲她的辨证思路,并在我书写的处方上作出修改,这些资料我一直都珍藏.......

第二位是王洪老师。王洪老师和叶冰老师是博士时的同学,也非常年轻,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才33岁。王洪老师病人很多,看的病种也比较多,妇科、内科、儿科等,每天挂号限号个,要提前挂号才挂得到。王洪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点是他对方剂的把握很好,对课本非常熟悉。很多同学都会讲我们学校的中医教材不好,但是王洪老师他看病时,他开一个方子,就会告诉你这个方子在课本第几页,怎么加减。在我跟诊的时候,他会这样跟我讲,基于课本加减,效果非常好。一般情况下王洪老师每次开方不会超过三剂,不会像其他医生一样七付、十付这样开。我觉得他对方剂的把握是非常厉害的,我对方剂的思考与运用的切入点,有时候跟很多同仁不一样,受王洪老师的影响很多。

第三位是王寅老师,是在我大二上《金匮要略》课时认识的。王寅老师对我临床思维的锻炼、影响是非常深远。他是我们学校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的主任,平时是教《金匮要略》比较多,但在大学五年里我完整地听过他讲授的《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甚至他还跟我讲过一些《*帝内经》,现在回想起来,他对我理论的建立是影响很大的。一般我们对四大经典是有偏好的,比如说有些人天天就拿着一本《伤寒论》读,或者有些人就会拿着一本《金匮要略》,或者很多人连温病他都不愿意去学。王寅老师教《金匮要略》,又教《伤寒论》,又教《温病学》,在他的体系里能从理论到临床把这些四大经典很好地融在一起。我跟王寅老师关系非常好,至今都联系非常紧密。他说对经典不能偏颇,不能每天都只拿着一本《伤寒论》读而不去读其他的书,这个对我现在的临床或者学习思考的方式都影响很大,我现在在临床上没有偏激的观念,比如只用经方,我没有这种观念。受到王寅老师的影响,所以我在毕业的时候,对四大经典的基础体系的把握还是比较好的。

第四位是姚梅龄老师。年5月份在我要毕业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刘观涛老师发起了一个志愿者活动,参加一些名老中医的资料整理。当时我报了名,刚好分到姚梅龄老师,我是无意间接触到姚老,但是姚老对我在临床上进一步深化,影响很大。年8月份时,姚荷生研究室让志愿者去江西免费学习,那时候我就去了,真正接触江西姚氏对一些疾病的学术思想。从年到现在,我们整理过很多姚梅龄老师的讲课录音和书籍,我们编辑组是分层次的,初级、中级、高级,我从初级现在已经到精英组,精英组只有几个人。江西姚氏学术上是“寒温统一”,姚荷生先生以前说过好几次这样的句话,“入伤寒出温病”,就是要将伤寒温病很好地融在一起,这个对我临床后期影响非常大。在前期还没接触姚老之前,王寅老师就给我打下比较好的基础,这也是我在志愿者群进级比较快的原因。现在很多同学或者朋友都在学习姚老的一些学术思想,有时候学不懂,因为姚老讲很多东西是把伤寒和温病融在一起讲的,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基础,确实是比较吃力。

最后一位是刘英锋老师。刘英锋老师也是姚荷生的学生,姚老是姚荷生的儿子。姚老和刘英峰都是姚氏这一派的。他们两个比较不同的一点是:姚老讲课会有一种发散性思维,他讲一个东西会通过很多举例让你明白这个事情。然后刘英锋老师的特点是什么?刘英锋老师他逻辑性很强,条理性很强。以前我系统地听过刘英峰老师一些《伤寒论》的课,他在网络上讲一些辨证思维的课。去年在暑期班的时候,去江西跟过他一天的门诊,对学生很好,有大家风范。

中医路上影响我的人很多,包括我的同事、我的患者,然而这些老师对我不管是理论或者临床上都是影响非常深的。受老师们的影响,我临床从来不会专病专方,还是非常强调辨证论治。治病是一个过程,只要方子对证,病情必定往好的方向。

05哈尼族特色中草药,巫医一家说历史

我是非常纯正的少数民族哈尼人,我说普通话发音不是很标准,因为掺杂着我们的民族特色。哈尼族非常有民族情结和民族情怀,作为哈尼族人,我深爱着我的民族。哈尼族以前是游牧民族,因为战乱或其他原因,从内蒙古来到云南滇南、老挝、缅甸等,这些地方都有我们哈尼族的支系在。我从小接触过一些哈尼族草药,在哈尼族的发展历史上存在一些对疾病预防、保健、治疗的方法,但没有文字记载,从古至今都是口口相传,很多历史上的东西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少。

在我的家族里,我有一个堂叔是巫师。有个假期我跟着他调研过一段时间,然后我发现他会背一些“巫师经”,我仔细一听,他不是在背经文而是在背我们民族的历史。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巫师是哈尼族最有智慧、最有文化的人,以前村民会请巫师来家里,巫师背诵民族的历史,翻译成汉语是“遥远的时代,哈尼族人……”。哈尼族医生一般是巫医,巫、医是不分家的,一般我们生病都会去找一些巫师,所以我现在对巫师的看法可能跟别人不一样。

哈尼族也有一些草药。我听父亲讲他年轻时当过赤脚医生,对我们草药都比较熟悉,像我们最常见的七叶一枝花,它其实也是我们哈尼族医药里面的,我们有自己的名称。还有一种叫臭灵丹,到处都有,还有鸡肝散、回心草等等,这些是我们哈尼族的特色草药。而且很多是药食同源的,比如回心草、鸡肝散,它们都可以药食同源。鸡肝散它有清虚热的作用,类似于菊花的功效但没有菊花那么强。在以前,我们村子里妇人产后会用回心草炖鸡蛋吃。因为我对回心草好奇,所以当时单独找一些回心草来煮着吃,发现它有养心安神、清虚热的作用,但是在一些研究哈尼族医药的书上并没有提及。

哈尼族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些治疗手段,像我父亲和母亲他们都会一些方法,最常见的是火疗。因为我们在高寒山区,会有很多风湿类的疾病,我们就会用火疗,把米酒点燃了,然后用手涂抹在疼痛的地方,平时我们哪里扭伤了也可以用火疗。这些是我在上学前就知道的关于我们民族医药的一些知识。

医院有一个哈尼族医药研究中心,以后可能我会更深入地去研究我们民族医药。在云南这边,少数民族比较多,每个民族其实它都有一些特色的东西,所以作为哈尼人,我还是想去整理一下哈尼族医药。

06对中医学子的建议:不同成才路,同一中医梦

中医成才周期长,每个人可能成才的途径都是不一样的,前段时间我刚开始负责经典教研室时,很多人也问过这个问题,我怎么建设经典教研室,医院为什么会让我负责。我觉得中医的成长、成才是离不开你所在的环境。

第一点:立足于自己的平台。首先不要去想别人给你什么机会,先做好我们自己,尤其是我们中医,我们能做的就是多读几本书,多看几个病人,医院,很有归属感,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跟患者打交道,尽自己力,做年轻中医人能做好的事。比如我好友在医馆,他每天起早贪黑,却乐此不疲,在医馆尽心尽力的实践中医。

第二点:掌握课本。我平时也会带一些学生,在经典教学查房或者在门诊时,我经常跟他们讲,不是课本不好,我觉得课本是入门级别的东西,如果你连入门级别的都不能掌握,尤其是四大经典课程,可想而知,你以后的临床怎么走?

第三点:立足经典。我有一些很好玩的朋友,他们基本都有点偏科,专门研究某一门,比如《伤寒论》,现在经方都很热门,很多医生一上来就讲经方。我觉得学生时期或者年轻的中医人,自己处于积累时,不能过于去追求学术上的专门性。尤其是我们作为基层中医,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内、妇、外、儿等等,这一年来我在门诊上看了很多病,分享了各科的病例,我觉觉得单纯地用经方,比如《伤寒论》或者《金匮要略》的方,很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读经典的目的不只是单纯地去使用这些处方,而是去学会经典中蕴含的辨证思维。有很多人会跟我说,六哥,你天天讲经典,但是为什么从来不见你用原方?我会告诉他们读经典的目的,不是局限到去用某个方,而是去学习这个方的经典的辨证思维。所以我经常建议学生有时间还是多看看四大经典,还要结合着看。如果真的能做到四大经典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那其实是非常好的。

第四点:要努力,有追求。医院里当不成中医,从大环境来讲,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医院,平时住院部很繁忙,医院有很多研究生、实习生、规培生,医生可能不是很忙,医院就不一样。我毕业这两年,我认为不管医院,平台是重要,但它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自身要努力,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能看病的中医人,这就是最简单的追求,也应该是最基本的能力,尤其是我们年轻的中医人,要相信越努力,越幸运。

我前几天问实习生什么叫老中医,让他们对老中医下个定义。我们老中医就是满头白发,经验丰富?我告诉他们在我的印象中老中医是什么,首先是技术老道。单纯地讲,看病是一种治病救人的技术,在临床上病人求诊于你,你首先要去解决他的病痛,而不是给他讲中医文化多么深远。现在在网络上很多年轻中医开课,爱讲故事,我觉得首先应该掌握一些技术,尤其是我们年轻医生,要去学一些技术性的东西,就去学这个方怎么用,什么时候用,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实际的问题。

去年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从医院里辞职,对此我感触很大,那段时间我内心都动摇了。他的想法跟我们很多人是一样的,在医院里面想搞中医很难。我那时候和他说,你在医馆做中医,医院做中医,一同努力。我坚持大力推广经典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同龄人或者比我们小的那些人,在医院里你还是可以做中医。但身边一定要有病人,病人是怎么来的?很多病人不会来找年轻医生看,但是,当他来找你看时,你一定要给他解决问题。所以说,在医院就是去想方设法去解除患者的病痛,而不是整天在那里抱怨,我怎么做不了中医。我现在在住院部得值夜班,肯定有很多繁琐的工作,但这些都不影响我做一个铁杆的中医人。

我现在除了坐门诊,也在住院部用纯中医治疗一些疾病。在住院部用纯中医治疗,应该是很多中医的理想,所以我一直往这方面在努力。我去年用纯中医治疗过一个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效果很好。刚开始时很多人是反对我的,毕竟年龄摆在这里是不是?他们也是为我考虑,保护我,害怕我失败,想让我更稳定地走这条路。

这是我第一例纯中医治疗。对于这个病例,他关节疼痛很明显,我们上级医生告诉我,先给他用上芬必得这种西药的止痛药,止痛了再给他看中医。他们这种建议也是对的,为病人着想,也为我赢得时间。我当时认为中医也可以立马止痛,我就给他中药加上针灸。扎完以后疼痛减轻一半,第二天直接就是不痛了,后面从症状到指标完全恢复,现在都没有复发。但是作为医生,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能违背伦理学,不能自负,始终要客观的看待疾病、看待医学,甚至看待生命。

我们经常会在讲课时说,对疗效我提出过“五效”原则,第一:无效。我们一定要重视无效的病例。第二:速效,就是立马见效。第三:高效,可重复性;第四:稳效,稳定的疗效。第五:长效,也就是远期疗效。年轻医生对疗效一定要有客观的指标。像治疗类风湿病,我为什么说疗效很好,首先我是有依据的,对于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我们全方位去治疗时除了减轻症状外还要去追求指标降为正常,不然你怎么去说服人家中医有效?所以,我们要搞纯中医不能排除西医的诊断,可以参照公认的这些诊断指标。

我们年轻医生更应该把正视无效的病历摆在第一位,我们的成长和临床疗效的提高是基于自己去正视无效的患者。怎么去正视无效的患者?我觉得随访很重要。比如说,有时候我们看病人,觉得自己的思路很好,%拿得下,可以方子开出去了,病人没有效果,自己就蒙了。所以我一般都会留患者的号码,定期做随访。

年轻医生在成长的时候不应该害怕丢脸,肯定有患者会骂你,这个我也是经历过的,我们不能保证%有效,如果能取得50%、60%、70%,这已是很好的疗效。通过随访,你可以动态地观察你的疗效,它这个是速效吗?还是稳效,还是长效?所以有些病人我会长达半年去随访。

我讲的那位类风湿病人,从年3月份就出院了,为了真实性,所以我刚才就随访了,他上个月去复查指标都是正常的。所以我觉得年轻医生一定要去做随访,然后观察效果怎么样。我们临床医生首先追求效果,要敢于横向的比,比如说一个老中医治和你治,会怎么样?要敢于这样比,不要只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

I版权声明本文来源“医中真传”,内容有删节,版权归权利人所有。·END·编辑|桔梗视觉|花椒-更多阅读--商务联系-青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