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病”。现代医学认为2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代谢性疾病。人体处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容易损伤微细血管及周围神经,严重时危及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致各种并发症的产生,且为致残、致死原因。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能量摄入增加和运动减少等),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威胁生命和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
郗洪滨主任谨遵经典,谙熟《脾胃论》、《*帝内经》等著作,在中医临证近二十年中,注重中医经典与临证诊疗相结合,临床诊治重视脾(后天)与肾(先天),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对于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有独到见解,自拟降糖方,效果显著。郗主任善于带教指导,学生师从郗师临证学习,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消渴病之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临证验案:
高某某,男,49岁。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近2年来,出现体倦乏力,精神不振,腰酸乏力症状,伴口干、口渴,但不欲饮水,食欲不佳,夜间尿量增多,舌质淡红,苔略腻薄*;脉象:总体印象浮软滑,左寸软滑,左关弦滑质软,左尺稍沉细紧;右寸软滑浮大,右关弦滑质软,右尺略沉紧软滑。年12月04日查体测空腹血糖7.45mmol/L,年11月22日测空腹血糖8.73mmol/L,糖化血红蛋白6.9。中医诊断:消渴病。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郗主任依证思辨,方以我科自拟方水煎服,5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精神状态、体力活动明显好转,口干、口渴减轻,胃纳改善,仍觉腰酸不适,小便稍多。吾师指出,病证药已见效,效不更方,增固肾之品。继服7剂。三诊:精神好,无口渴,体力基本恢复,无多尿。舌质淡红,脉细有力。上方继续服用7剂以巩固疗效,复查空腹血糖5.6mmol/L,之后多次复测空腹血糖均正常。
方解释义:
1、酸苦制甜论:苦:“能泄、燥、坚”,具有清泻火热、泄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软化、降脂、固涩等作用。苦酸配伍,泄其热*,敛其气阴,降糖最为有效。郗主任在继承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院士“酸苦制甜论”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亦认为早期(郁、热阶段)以开郁清热,苦酸治甜;晚期(虚、损阶段)以清热活血,益气养阴。方中*连用量大,可清热燥湿,清中焦胃热,但久用伤胃,故配伍干姜,既可缓和苦寒,又可辛开苦降,开畅中焦。苦是甜的天然对立,所以大多数苦寒药均可降糖,而长期用苦寒药,最易伤胃,且患者服药味道极苦,依从性差,故配以辛温药的同时,佐以酸平之品,中和苦味,收敛气阴。酸药选用生山楂、五味子、生地等。
2、脉症相应论:患者脉象浮、软、滑,据此选方小陷胸汤加减。《伤寒论》第条提出,小结胸证由于伤寒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互结而成。小陷胸汤之应用,临床上只要辨证清楚“痰热互结”之病机即可,不必拘泥于何种疾病,亦可治疗糖尿病。方中*连为苦寒之品,以泻实火为长,还有清热燥湿、防湿化痰之功;半夏以降逆胃气为主,功可降逆止呕、散结化痰;瓜蒌善降上焦之火,有清热化痰之功。*连配半夏,一辛一降,体现辛开苦降之法,与瓜蒌相伍,润燥相得。三药配伍,方脉相应,组方严谨,谨守病机。
3、燥湿相混致糖论:此理论源于陕西名中医王三虎教授提出的“燥湿相混致癌论”。王三虎教授多年来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并重的治学观,提出了“燥湿相混致癌论”、“寒热胶结致癌论”等新论点。郗主任依此为基础,对糖尿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燥湿相混致糖论。刘完素在《三消论》中说:“如此三消,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说明了燥热是消渴病发病之初的起因,消渴多因“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所成”。消渴病的病机主要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故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治疗大法,方中半夏、麦冬的应用体现了这一点。
4、一气周流论:患者右寸独大,肺气郁闭,金气不降,则肝木不升,方中炒杏仁起到“醍醐揭盖”之功用,可降肺气,金气下降,肝木则升,四维流转,一气周流。牛膝、桔梗之药对,可引血下行,调整气血升降;附片、干姜温阳化湿,配伍桔梗清肺利咽,清虚火。诸药配伍,共奏开郁清热、苦酸治甜、清热活血、益气养阴之效。
按语:
消渴病病机复杂、变化多端,且消渴日久,多生变证。郗主任擅于运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载之经方,结构严谨,用药考究,虽药味不多,但直达病所,且经过大量医家长期临床实践及揣摩,行之有效。此外,他结合临床病证,探求疾病的病因病机,选定主方,随证加减,灵活将经方应用于临床,辨证施治,一人一方,疗效显著。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