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乱弹中医西医和教育 [复制链接]

1#

大智从小因为体弱,常常要喝一些中药调理,那苦涩的药味留在了记忆里。长大后知道了“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反而很喜欢闻到中药的香味。做了教育工作之后,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思考教育,发现教育和中西医之间竟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似。

中西医的区别

中医理论是从人对自身乃至宇宙万物的生命(天人合一)及其能量流动的深刻体验出发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中医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这种能量状态的消长变化展开的,理法方药莫不如此。西医是随着解剖学与化学的发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由于起点远离了直接的生命体验,导致了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机械主义倾向。一般来说,西医是把人体当作一部机器对待的,西医的治疗方法除了作用于诸大系统的内科化学疗法外,外科的方法更像是木匠或裁缝工作。这样就忽略了作为一个生命体的个人的生命力的能量存在状态,及其作用于人的直接或即发性病理状态。由于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局限,导致了西医治疗学体系的重大缺陷——无法正确诊断能量状态的非常态客观存在。中医、西医和教育

中医擅长治疗慢性病,用药温和,小火慢慢熬,彻底除根。教育也有类似案例:例如家长头疼不已的计算错误就属于“慢性病”,随着年龄增长,加上培养良好习惯,这个病会慢慢治愈,不必焦虑。慢性病不适合看西医,企图一刀切,立竿见影,反而药重伤身。还是拿计算错误来说,如果企图靠拼命刷题,指望孩子能在一个学期突然变得特别优秀,可能吗?反而令孩子厌烦。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个流程如果照搬到数学学习辅导,那就是“摸底——分析——追问——对策”。西医治疗首先也是要咨询病人症结所在——开药方(手术或者吃药)——休养。从中可以看出,数学辅导首先一定要倾听孩子的述说,了解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才可以起到作用。而性子急的家长,往往没有耐心发现孩子真正的问题所在,盲目辅导(强势介入),反而导致适得其反,一地鸡毛。

中医有个特点,就是讲究天人合一,善用食补,凡是上天赐予的药材其实也是食物,这里的食补其实就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渗透。低年级的时候可以渗透中年级知识,中年级可以渗透高年级知识;高年级可以渗透中学内容。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而西医则是利用化学合成的药物来治疗,虽然效果很好,见效也快,但是对于身体的副作用也不可小觑。西药就是双刃剑,这个观点想必大家都赞成,那么数学学习中的有些急功近利的教育方法又何尝不是西药呢?毙敌五百,自伤一千,很不划算。举几个现实的例子:一到考试前,家长就盲目给孩子做卷子,而不去踏踏实实研究错题,效果甚微。还有的家长盲目相信培训机构天花乱坠的宣传,削弱自身的陪伴与示范作用(有时候家长的陪伴作用胜过很多培训,至少我们这一代在农村长大,从来没有上过培训班,但是家庭的温暖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花钱不心疼,孰不知一切商业机构都是盈利为目的的,你的投入与收益肯定是不成比例的。凡是一切把孩子当做机器来训练的做法,类似于西医,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这样做。

无论是医学还是教育,都是公认的一门科学,医生的培养周期更加漫长,这也是为了对生命负责,不可儿戏。所以,任何社会,没有人敢对医生指手画脚,但是任何社会对于教育的指责却是铺天盖地,鱼龙混杂。这是因为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学校里充斥着许多的不科学现象(虽然现在的入职标准大大提高,但是高学历不代表就是合格教师,还有3-5年的磨练期)。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教育比医学更加复杂,只不过医学为了救命,教育为了塑造灵*。生命是实在的,灵*是看不见的。但是有一点,你会发现汇文的孩子和普通学校的孩子就是不一样,这就是教育的力量,一种漫长而深远的价值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这个职业真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到中年,越来越体会到这种幸福感和责任感。

三、公办、民办和择校

在无数个场合,我都支持择校。为什么?因为教育资源分布的极度不公平导致。择名校,择正宗名校,不去野鸡学校、假名校。再回到医学,如果你生病,医院?择名医?医院吗?你会信那些虚假的广告吗?当然不会。你会想方设法挂专家号,医院的专业医师。同样道理,择校进入好老师带的班,也是你的目标。其实择校、择医,表现的就是尊重科学、相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医生和教师组成的家庭是最幸福的家庭,一个管生死、一个塑造灵*。真的是有道理,虽然这两个行业曾经相对清贫,但是国家越来越重视,这是非常英明的做法,预示着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

祝大家身体健康!祝孩子们茁壮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