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患者各种病痛的折磨,一位有良知、有格局的医生出现,无疑是现代社会的福音。由于中国迈入后工业时代,空气污染等现象频繁发生,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人们往往无暇顾及自身健康。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在与后世传承上和疗愈疾病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袁淑芳之中药遗产
有一位女医生,名叫袁淑芳,其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对医药开方颇为精通,以悬壶济世的宽广胸怀,救无数人于生命临危之中。
在生命最后的弥留之际,还殷切地嘱咐着家人,务必将特效药方刻于墓碑之上,只有这样做才能造福于千秋万岁、子孙后代。人们无不为之动容、赞叹。
袁淑芳与中医结缘
袁淑芳虽出身于河南省的一个村庄,却是一个地道的书香人家,家学渊源、世代行医。
年方十六岁的袁淑芳,开始在医学领域探索。从接触中医的那一刻起,雄关漫道真如铁,她至此踏上了中医求问之路。
更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她与中医事业相伴相随,历经千辛万苦,耗时整整81年,治愈病患几十万人,让一个个饱受疾苦的患者,感受到人世的温暖与生命脉搏的跳动。
勤奋结下医学硕果
在所有的专业门类当中,医学的难度高居榜首,而建国初期百业待兴,无论是环境设施,还是生活条件,搞医学研究异常艰辛,需个人坚持不懈、攻克难关,突破条件限制,付出百倍的努力,才有可能在医学上有所建树。
当时尚未普及电灯,唯依靠油灯照明。每当天黑之后,袁淑芳借月光研读医书,几度寒暑、无怨无悔,为拥有扎实的医学理论,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并且能够在医学实践中,不断调剂、磨砺,锻炼出一身治病开方的好手艺。在方圆一带,袁氏妇科的挂牌坐诊,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经过长年累月的医学实践,袁淑芳将行医妙术与智慧,凝聚于一本本厚厚的医学著作,如《骨髓炎治验》、《顽固性癫痫治验》等。
在百姓们的眼里,她的存在堪比“送子观音”。毫不夸张地说,还没有什么疑难杂症,是袁淑芳所不能解决的。
家族医缘,代代相传
提起袁淑芳,侄子钦佩有加,赞扬服用她亲开的药方,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在这个医学世家里,袁淑芳是唯一的女性继承者。
医学传承之话题,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她心头。亲生所养的三个儿子,皆在外地工作奔波。
长子王泰升乃第十八代医学传人,医院副院长,并获得“华夏医魂”优秀人物之称号。
女儿在医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也不多逊色于她的兄弟们。袁淑芬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并与同样出身中医世家的丈夫王鸣周结为连理。
药方公开,披泽世人
年,随着身体状态越来越差,年迈的袁淑芳预感不久于世,若不将这些药方传扬开来,只觉得总是可惜。
于是,她竭尽全力在最后,将多年的药方悉数记录,叮嘱儿子王泰升将药方一一镌刻在她的墓碑上,以供世人到此观访、临摹与钻研。
袁淑芳在人生大限之时,仍然心系万千百姓患者,积攒了一辈子的心血,竟无半点私心和偏见,宁可将原本不可公诸于世的特效秘方。
公开地展现在每一个到访者的眼前。她甚至连一丝一毫的思想斗争都没有,毫不吝啬地将它们如数奉献后世。
中国千百年以来,但凡祖传的一切秘方,尤其是中医方面的药方,无论如何不可传授于外人,也只有自己支脉的后代,才有资格和福分继承事业。
然而,袁淑芳的惊世骇俗之举,令无数人敬佩、感怀。她不是不知道,医药事业本是家族安身立命之根基,究竟需要有多大的胸襟,才促使她当机立断、作出抉择。
就在年清明时节,王泰升从北京专门赶回,只为了却母亲弥留心愿,药方在墓碑上镌刻地满满当当,并正式树立在袁淑芳坟前,特请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费时一个多月精制而成。
除此之外,还有一副镌刻对联,引起人们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