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收藏书信打捞被淹没的记忆 [复制链接]

1#

收藏书信 打捞被淹没的记忆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张籍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千多年来,书信在中华文化里充当着集文学、美学、历史、情感、书法、礼仪、信笺为一体的文化载体。17日,留园街道观景社区举办“书写岁月,传递情感”活动,邀请居民陈荣官展示自己收藏的书信。


今年70岁的陈荣官是个收藏迷,邮票、古钱币、书画都是他酷爱的藏品。这当中,收藏书信是最晚的,起步约在2005年左右。老陈说,那时他看见中国集邮报上刊登了一条 《民间家书征集成果在京展示》的消息,因为喜欢收藏,眼光敏锐的他马上意识到,书信收藏可能是下一段时间的热门,于是就开始了关注。刚开会寻觅书信时,陈荣官都是通过藏友“牵线搭桥”,慢慢的,老陈摸到了门道,开始频繁出没于各个旧货市场和古旧书店。在这里,只要有眼光,往往能淘到不少“宝贝”。老陈说,中国的书信包含的不仅仅是亲情、友情等情谊,还包涵着治学、修身、礼仪等传统文化。比如,中华民族从很早就有了鸿雁传书的历史,汉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中以悲愤的心情述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其中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更是传唱千古;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勉励后辈,也让后世争相效仿……后人从这些书信中,既能感受写信者的至深亲情,也能洞见他们的生活智慧和勇气。


而陈荣官收藏的书信,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信件中必须反映那个年代的*治、经济或者文化生活。他说,只有这样的信件才有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去打捞被淹没的记忆,洞察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此外,老书信都是由毛笔字写就,不少人的字体相当挺拔娟秀,对于酷爱书法的老陈来说,闲暇时拿出来欣赏一下,也别有趣味。


在所有藏品中,一大摞“大夏大学经济系同学的来往书信”最受陈荣官珍爱。老陈说,这些书信是几年前他在彩香旧货市场淘来的。信件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战期间,由于上海沦陷,大夏大学西迁四川,同学们在西迁路途中的见闻和同学与家属间的通信。一摞五十封书信,写尽了那个年代,家园破碎、颠沛流离的生活。细细读来,就是一部抗战前期百姓生活的辛酸史。老陈说,因为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书信,同时又成系列,所以这五十封书信价值颇高,当年他收来才300元,如今,已经有朋友出价2万元想要收购。“虽然增值不少,但是我没有想要出售获利。”老陈笑称,虽然这些年搞收藏花了不少钱,但是他乐于其中,平时逛逛市场、淘淘地摊,也是对退休生活很好的调剂。如今,藏品收得多了,他有一个心愿,想在明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将这批书信公开展出,让更多的人铭记那段历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